二战之后,德国从未停止对历史的反省,德国对历史的态度,使德国人、法国人甚至整个欧洲的人民都感到轻松和安全。为了表示"勿忘历史"的决心,德国还为犹太人修建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2005年12月15日,柏林犹太人纪念博物馆馆最终落成。
丹尼尔·李伯斯基(D.Libeskind)设计的“犹太人记念馆”建筑,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
该纪念馆最具特色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露天广场,地面由2711块高矮不等、刻有请愿书的水泥板铺成,远看就像是一片被微风拂过的麦田,而走近了则像是步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建立的设计将强迫人们面对过去。广场上还将竖起一个扬声器,昼夜不停地播放400万记录在册的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
丹尼尔·李伯斯基(D.Libeskind)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理由是在这座建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是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二条脉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地伸展下去。
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二条脉络是“犹太人纪念馆”的特征,同时又是李伯斯基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点。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的四个主要表现:
其一是内容。该博物馆共有4个隐喻情结。
其二是根据作曲家阿诺德。施昂拜格未完成的歌剧“摩西和阿龙”的脚本而构成的。在此处,表现了由于歌的存在,而歌词不清,相反,歌不存在,而能帮助对歌词的理解的不合情理性。
其三,在大屠杀年代被驱逐出柏林,在里加和乌其的强制收容所中死亡人的名字和死亡地名。
其四,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他从自身的体验,给予了非常明确的解释。
双重自相矛盾的逻辑,是符合“犹太人纪念馆”所体现的观点。一种艺术,由于作为其核心的主体的丧失,例如像没有情节的文学,没有旋律的音乐那样的没有展示品的博物馆,其不存在性、非在的存在性的缘由,好像已是新型文化形式的一种倾向。
充满被驱逐、遭受屠杀的(成为不存在)犹太人的悲痛与苦恼的“犹太人博物馆”,仅仅超越了设计的特异性和观念的前卫性,将作为一个民族的悲惨命运的历史封印。同是一个犹太系的音乐家古斯塔瓦·马勒,所内含的如在第九交响曲所奏出的旋律那样深沉暗淡的精神才是杰出的。
建筑师
丹尼尔。李伯斯基
,犹太裔波兰人,1946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纽约。从小音乐天份颇高,善于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贸中心重建案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