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 塩田
宁德福建

1
蚵棚 2012年4月28日 摄于 塩田 宁德 福建
蚵字从虫从可,“虫”表示生物,“可”意为“肩挑、荷担”,二字合起来表示“打捞牡蛎的劳役”。本意:通过劳役方式取得的牡蛎。蚵村,就是全村以劳役打捞牡蛎为生。
牡蛎在闽南的方言叫蚵仔(台湾),海蛎(厦门)。以牡蛎为食材的有名台湾小吃有蚵仔煎:蚵仔、蛋、葱、蔬菜等食材煎成的饼状物,和蚵仔面线。牡蛎做汤也是营养又可口。
兴建于河边的小鱼村-塩田,唯一的街道两旁有现代简单的楼房。住家和河流中间的空间是村民取蚵的作业场所。在海边养殖的牡蛎,鱼民收成后以小船运到岸边,再以人力挑到简陋的布棚作业区。看到妇女、老人忙碌的以手剥开牡蛎壳,以刀片取出牡蛎。
不良环境的作业场所,可能冬寒夏热,工资以量计价,每日辛苦所得大约100元人民币,或许也没有任何保险。在这偏僻的鱼村,养蚵、捞蚵、取蚵、卖蚵是祖先留下来的生计方式,从村民的谈话和表情中,可以感觉他们的乐天知命。而有所改变的是年轻人出外了,留在村里的是妇女、老人与小孩,这也是全国普遍性的情况。
牡蛎壳堆积在棚外,自然晒干后再串成一串,附上苗送回海洋重新养殖。
教堂是村民的聚会场所,也是精神的支柱。
在民屋的凉棚上,看到几双鲜艳的拖鞋,加上旁边的一把红底白色小伞,在红砖墙的背景下,呈现丰富的色彩,意外的收获。
以前读到“粒粒皆辛苦”的字句,教我们知道农民种粮的辛苦,要能珍惜盘中餐。以后,吃到蚵仔煎时,真要感谢蚵民的辛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