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视动统合

(2011-07-04 16:13: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感觉统和

视动统合

 

一、什么是视动统合

    视动统合能力是指视觉与身体各部分的精细动作相互配合的能力。我们知道视觉和动作总是密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运用这种能力,象夹菜、喝水、扣扣子、系鞋带等,而在学习上运用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就更多了,如写字、画图、做手工、做实验等。

    近70%的学习信息要通过视知觉传达到人的大脑,然后经过大脑思考成为有意义的信号,最后通过肢体动作传出。如果视动统合功能落后,就会出现作业粗心大意,写字偏旁部首颠倒等问题。

    儿童的学习主要通过两条通道,一条是视-动通道,另一条是听-说通道, 由于视-动统合能力是一种在处理视觉材料时才用到的能力,不像语言、动作那么具有外显性,所以不容易被发现用来解释学 习能力落后的原因。但是,人在获取信息时,70%以上要靠视-动通道,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无非是阅读、认字、计算、朗 读、抄写、作应用题等学习任务,哪一样也离不开视知觉能力的发展,再加上大多数的作业全部依靠视觉来完成,考试时也是 视觉化的书面方式,即使视知觉不是体现智慧的最终方式,也是最最基本的途径。

    一般视和动的统合能力不佳的孩子常常表现为视觉分辨能力较差,无法把复杂图形中的点、线、面或各种形状区分出来,就会对做作业感到厌烦。

    人的智力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智力一生不会有大的改变,而学习能力却在逐年增长,并非儿童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就一定具备这个年龄的学习能力,以前我们总用智商来看一个孩子能否正常学习,却不去探究他们在能力上的落后,更不 用说具体分析在哪方面有能力差距了,这种把希望与失望都压在一种不可控又无法改变的因素上的做法常常导致教育上的失误 。视-动统合能力更是如此,假如缺乏后天的刺激与训练,即使是属于先天视觉能力较强型的孩子敢可能出现落后的状况。但 是无法昨无天还是后天的落后,经常性的视-动统合测验都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较 为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而不是想当然地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作出定论或评价。

 

二、视动统合的表现

1、写作业经常抄错数字

2、记不住字或听写困难

3、看漏题目或竖式计算中经常出错,把加号看成减号,左右部首颠倒。

4、做作业特别拖拉

5、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特别容易分心。

6、上课动来动去,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7、上课时,总爱趴在课桌上,坐姿总是不正确。

8、做数学计算题时,经常忘记计算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

9、写字歪歪扭扭,忽大忽小,不工整。

10、抄字速度很慢,比较潦草,经常把字写到格子或行线外。

11、视觉与肢体的协调性差,容易被绊倒。

12、对跑与跳等运动,反应比较迟钝、呆滞。

 

三、如何训练

1、各种运动是对孩子视动统合功能的训练,在运动中孩子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视觉观察、大脑思考及肢体配合,否则就会出现摔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多运动可让孩子手眼更协调。恰当的运动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表现。

2、有意识地多让孩子做手工,多练习画画,进行各种球类的活动,以提高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

3、做一些图形背景的练习,或图形辨异、仿画来训练孩子视觉对各种线条距离、长短及空间位置的把握。

 

四、注意事项

    对视动统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视觉追踪到直接与习过程相关的书写、阅读等能力,是需要在了解孩子视动统合能力发展现状的础上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升基本学习能力,促进智慧发展。

 

五、视动统合测试

    本问卷不作为诊断视-动统合落后的测试工具,只是作为初步的筛查,一般诊断视-动统合落后需要进行专门的视-动统合测验。
请家长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表现进行填写,如果符合就给1分,否则就是0分。

1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手工和美术
2 仿绘能力差
3 动作不协调,如不会跳绳
4 经常将左右偏旁颠倒
5 经常将数字写反
6 常将加号看成是减号
7 经常忘记计算中进位,竖式计算困难
8 经常抄错东西
9 读书时经常串行
10 写字慢,需要看一下,写一下
11 经常搞混形近字
12 经常看漏题
13 爱说不爱写
14 执笔姿势不正
15 握笔时手指发紧、僵硬
16 写字间架结构不对称、歪扭难看
评分标准:符合给1分,不符合0分,如果4分以下则无必要进行进一步诊断,如果得分4-10分很可能存在视-动统合落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