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造物者游——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德(傅佩荣)

(2019-07-23 14:38:36)
标签:

文化

思想

儒家

道家

哲学

分类: 好书分享

道家的“天人合一”

    首先,以“天人合一”泛称儒道二家的思想,往往含义不够清楚,因为儒道对于天与对于人的看法虽不能说截然不同,但也相去甚远。他们的共同意见只是:天与人之间有某种密切关系,可以借某种途径来达成。严格说来,原始儒家不曾提及“天人合一”一词,原始道家的老子也不曾提及;明白肯定“天人合一”的是庄子。

    庄子说:“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为什么人可以与天为一呢?因为人的本质与万物的本质无异,都是“气”。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进而“通天下一气耳”。这种观点并非素朴的唯物论,而只是看得长远一点,就人的形质生命与万物的形质生命对照比较,指出两者的共同基础并无差别。他说:“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这句话与耶稣《圣经》所谓“人啊!你原来是土,将来还要回到土里”不是如出一辙吗?耶教一方面这样说,同时又并未否认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因而具有属灵的生命,可以获享救恩。同样,庄子一方面这样说,同时又肯定人还有精神主体,可以通过对“道”的观照,超越内在外在的各种束缚,从事“妙道之行”,亦即所谓的逍遥之游。

    因此,庄子的“天人合一”有两种可能的情形:一种是浑浑噩噩过一生,反正“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人也是“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想要“天人合一”也不成,因为天人根本未曾有分。第二种情形则是肯定人的认识能力,然后通过心斋、坐忘、体道,获得启明的智慧、领悟万物的平等相;“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由此凸显内在主体摆脱拘限的可能性;“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不论环境如何艰困,人的主体都可以“胜物而不伤”,进而获享“天乐”与“天游”。

    以上这两种“天人合一”当然以后者为要。后者之所以可能,则在于天(天地万物)与人都是源生于“道”,因此人若体道,则可达成合一境界。这种思想在老子的“道生万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里,已经隐然可见了。因此,原始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可以得到证成。我们不宜因为自己未曾达到这种境界,就断然予以否定。换言之,道家“天人合一”的标准说法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中关键在于:“我”这个主体经由启明开悟而冥合于道。至于道的位格性,则庄子“上与造物者游”一语中的“造物者”,似有正面的暗示,但其具体内涵须人自行体征。

儒家的“天人合德”

    原始儒家不讲“天人合一”,却讲“天人合德”。因此,他们从来不在形质方面混同人与天地万物,也不单单强调智慧上的启明观照;相对于此,他们肯定人可以通过道德修行,参赞天地的化育。这个道理在《易传》与《中庸》清楚展现,但是在《论语》与《孟子》也已有迹可循。

    《论语》有三句话直接谈到天人关系。一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二是“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三是“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这三句话分别指出尧、舜、孔子三人与天的密切关联,要点则在肯定以人为努力“代行天工”或“化民成俗”的使命。至于孔子晚年由“知天命”“顺天命”到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是“天人合德”的体现。孔子的仁学要旨在于主张人性向善,亦即人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满全本性,亦即追求与天合德。

    孟子由“心之四端”说明人性向善的理据,进而把心的来源推之于“天”。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天人相与的关键在“心”;人皆有心,但不一定人皆肯“思”。肯思并非运用推理,而是“反身而诚”,借以发现内在的向善本性,再经由修行满全人生目的。真能如此,就是走在天人合德的历程上。所谓“尽心知性知天”与“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基于上述理论之合乎逻辑的结果。在实际效应方面,孟子声称:由集义所生的“浩然之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同时君子也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要明白这两句话,必须说明儒家对“天地”的看法。

    儒家眼中的天地不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洋溢生命的有机整体。《易传》以乾坤两符号代表天地的大生之德与广生之德,然后期许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怎么合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可见最后还是归结于道德修行。《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因为天人之道原本相通,关键在于人能否“诚之”,亦即能否“率性”:依其向善本性而行动。苟能如此,则成效惊人,由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终至参赞天地之化育。此外,如果没有这种“天人合德”的信念作依据,儒家是说不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无道,至死不变”、“致命遂志”这些无上道德要求的命令的。

    总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以“道生万物”为基础,并以人的智慧为途径。儒家的天人合德是以“天命之谓性”为基础,并以人的修行为途径。这两种境界在最高处可以相通,都是“无入而不自得”。孔、孟、老、庄的典范可以提振我们的心志,走向完美的理想。这种理想与耶教或佛教的理想不仅毫不冲突,而且相得益彰。

    ——《孔孟与现代人生》,傅佩荣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P57-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