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遮阳棚下的燕子窝
(2015-11-04 19:34:22)
标签:
燕子迁徙农家童年回忆 |
分类: 散文随笔 |
遮阳棚下的燕子窝
文/晨鸣
“呢喃梁上燕,秋去春来见”。人们喜爱赞美的燕子既是随着季节变幻而长途迁徙的候鸟,也是与人最为亲近而富有灵性、扑食害虫保护农作物的益鸟。春暖花开,燕子就会从遥远的南方飞到我们北方这儿来,垒窝产卵繁育后代。待到雏燕长大会飞了,也就到了秋凉叶落时节,它们就会带着全家赶在霜雪之前飞到南方去过冬。第二年又会飞回原地,年年如此,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每年飞来离去的时间也相差不了几天。
在我的老家鄂西北农村,因大丘作物主要是种植水稻和玉米,燕子就显得特别多。整天都能看到燕子一阵一阵的飞来飞去,“呼啦”一声落下,电线上、树枝上、屋檐上、田间小道上,到处都是;“呼哧”一声腾飞,霎时布满天空,遮云蔽日。特别是在雨前或雨后,燕子们像是在进行飞行杂技表演,各逞技能,贴地竟飞, 蹁跹起舞。
燕子喜欢与人亲近。它们总是选择在农家堂屋的櫊木上垒窝。质朴的农家人昵称它们为“家燕”,也很喜欢它们到自己家里来垒窝育雏,有的甚至在自家的櫊木上钉上大木钉,再编上竹篱笆,方便燕子垒窝。说来也怪,燕子对选择垒窝的农家特别挑剔。一般它会选择家里有老人小孩、大门常开,人丁兴旺家运好、方便飞进飞出的家庭去垒窝。厚道的庄稼人都认为,燕子来家住,能给全家带来好运喜气!因此,即使在大白天房屋的大门都会一直敞开着,以便燕子随时飞进飞出。
早前在农村时,我的家庭虽然不富裕,房屋也很老旧,但家庭和睦兴旺,上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下有兄弟姊妹五六个,整天热热闹闹,歌声不断,笑声不断,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年年都有燕子来家居住,窝还是原来的窝,用不着年年翻新重建。我们都把燕子看作是家庭中的一员,兄弟姐妹常学燕子叫,常逗燕子乐。燕子也像人一样按时作息,早出晚归,从不在外过夜。
我上学要走七八里路,就得在天蒙蒙亮时起床。那时家里没有闹钟,也不能因我上学而买闹钟啊!每天清晨刚一打开大门,我还未出门,燕子就“嗖”的一声先我而飞出门去了。有时起床迟了,燕子就“咕咕咕”的叫个不停,像是要催我起床似的。晚上放学后,回来得早,还能看见燕子从外面飞进大门钻进窝中;回来晚了,就只能听见燕子在窝里窃窃私语了。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和青年初期,燕子都一直陪伴我早出晚归,燕子的优雅与灵巧、友爱与勤奋被我一直视为楷模,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的性情和生活方式。
自从二十岁时参加工作离开村子来到县城后,就很少与燕子亲近了。只有在偶尔回到老家小住几天时,才能近距离观察了解燕子的习性,勾起儿时与燕子朝夕相伴的回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明”、“风轻拂柳穿花去,雨润携香觅食还”……这一些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在今天我还能记起燕子在我家居住时和谐相处的情景。
每年燕子来后的最初几天很是清闲,可能是在熟悉周围的环境吧!两只燕子在屋里屋外飞来飞去,这儿停停,那儿瞧瞧,叽叽喳喳的,真像是“软语商量不定”呢!而后便是衔泥对旧窝修补加固,或是叼来羽毛布条绒草等杂物垫窝,以便舒适地憩息。待这些完成后,燕子就可以消停几天了,以至于在白天好几天看不到它们,只有在早晚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接下来便是下蛋、孵蛋。在这段时间里,整天只能见到一只燕子飞来飞去,其实是两只燕子在互换着孵蛋,交替着觅食。
经过二十天左右的孵化期,就能听到小燕子“叽叽”的叫声了,一般一窝有两到四只雏燕。从雏燕开始进食到长大能飞会飞,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这两个月时间,两只燕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处觅食,扑捉害虫,喂养雏燕。在一冲一畈的水稻、玉米田间,只见一只只燕子不停地飞起又落下,灵巧而轻盈,一只只害虫被啄进燕口中。只有在口中含不下时,燕子才飞回窝中喂食。起初,雏燕食量小,两只燕子还稍微轻松,随着雏燕的快速增长而食量大增,大燕子就显得忙碌起来,两只燕子你来我往,像穿梭似地飞进飞出。特别是在喂食的最后阶段,两只燕子整天整天的没有休息时间。稍一迟缓,窝里的小燕就昂着头、张着小嘴“叽叽叽”地叫个不停。只有在每只小燕都吃饱后,燕窝里才安静下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喂养,小燕子的羽毛逐渐丰满起来,待羽毛长齐长全后,就要开始学习飞行了。小燕子先是在窝的边缘上扑腾着翅膀,待翅膀扇动有足够的劲了,才飞出燕窝,在室内进行短距离飞行练习。刚出窝的小燕子只能从窝边飞到附近的电线上或是晾衣服的竹竿上,稍不注意就会掉到地上。对于掉在地上的小燕子,燕爸爸或是燕妈妈总是硬着心肠飞过来啄它,督促它加紧练习,不能偷懒。在室内飞行自如了,就可以到室外练习长距离飞行了。一个星期后,小燕子就能够在广阔天地里自由飞翔了。
“鸟有反哺之心”这话一点也不假。长大后的小燕子在离开燕爸爸、燕妈妈之前,就是用“反哺”来报答辛勤生育抚养自己长大的燕爸爸和燕妈妈的。这时的燕爸爸、燕妈妈已经体力透支、筋疲力尽了,正好借此机会休养几天,调节身体。你会看到三四只小燕子轮番地捉来各种昆虫,献给呆在窝里休息的燕爸爸和燕妈妈。三、四天后,一窝小燕子就会先后依依不舍地离去,最后,只剩下燕爸爸、燕妈妈依偎在燕窝里呢喃软语、卿卿我我了。
等到这个时候,季节已是深秋。燕子又开始做着返回南方的准备。西风骤起,树叶飘落。几天后,田野一片空旷,天上地下再也见不著燕子的身影了。
而今的农村已非往昔了。整洁的楼房已逐渐取代了昔日破旧的土木房,住进楼房的人大多数因讲究整洁已不再喜欢燕子在家里垒窝育雏了。再加上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常住人口越来越少。许多农户即使在白天房屋大门也时常关闭着,使得燕子找不到方便垒窝的地方,从而使燕子栖息之所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从室内迁到了室外。只要是能挡风遮雨、离地有一定高度,猫狗等动物伤害不到的地方,就是燕子垒窝栖息的地方。屋檐下、楼道口、楼梯间等地方就成为燕子垒窝筑巢的首选之地。
在我家窗户的遮阳棚下,不知什么时候飞来一对燕子正在一根横杆上衔泥垒窝。那是五月初的一天,我刚出差回来,站在窗户前,突然听到“咕噜咕噜”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燕子落在窗前横拉的电线上,左右晃动着脑袋;一只燕子躲在遮阳棚下的横杆上,正把口中的稀泥垒在已经成型的燕窝上。我心想,燕子怎么会找到这个地方来垒窝呀!仔细一看,蓝色的塑料遮阳棚内甚为宽敞,既能散热透光,又能挡风遮雨,并且在二楼以上,离地很高,一般动物伤害不了它们,真是一个极好的栖息之所。
从那以后,我每天在上班前和下班后,都会不知不觉地来到窗前,打开窗户与燕子亲近。燕子见有人从窗户探出头来,不仅不避闪,反而跳来跳去,叫得更欢,就像是在与你打招呼,告诉你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请多关照。看着专心垒窝的两只燕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与燕子一起早出晚归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一个星期后,一个由一口口黄色泥巴垒成的完整燕窝就悬挂在我家客厅窗前的遮阳棚下,它是那么的精致漂亮,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呈现在我的眼前。欣赏燕窝,观察燕子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成了我娱乐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使我意想不到的是,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后,还能够再一次与燕子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栋楼房里共享一个阳台,和谐相处,朝夕相伴,人燕共乐。
我敬慕燕子,不仅仅是它勤勉富有灵性,与人类亲密无间,不离不弃,更在于它对生活的执著坚韧,纵然南北两地千里迢迢,秋去春来而无怨无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一个长途迁徙的隽永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