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汉御天下
汉御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47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稀世珍瓷-哥窑02-双耳三乳足香炉

(2017-07-26 17:17:01)

稀世珍瓷-哥窑02-双耳三乳足香炉

稀世珍瓷-哥窑瓷器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北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根据史料的记载,人们便把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带开片,有紫口或有铁足的器物称之为传世哥窑。二是清宫旧藏的流传有序的哥窑瓷器。传世哥窑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炉、洗、盘、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黄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黄色为多。胎体颜色分黑灰、浅灰、深灰、土黄等色,以黑灰色胎为多。哥窑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从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来看,不完全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的有紫口,无铁足,有的有铁足,无紫口。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都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传世哥窑瓷器有三个特征是目前无法仿制的。其一是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看上去 好像器物釉面出汗。其二是传世哥窑瓷器上的金丝与铁 线各一张网纹,就是金丝一张网纹,铁线又是一张网纹,看上去,好像金丝线纹上面,又覆盖了一张铁线网纹,两色网纹线,各行其势,互不相干。其三是传世哥窑瓷器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并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铁线颜色发黑闪蓝,并有晕散感(对外扩散)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鉴定特征如下:

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攒珠聚球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本器造型优美,造型典型金丝铁线交织清晰,奇妙无比!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器高约8.5cm,口径18cm。请各位博友同好评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