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笃信不疑

(2012-09-30 20:37:14)
标签:

马太福音

杂谈

分类: 讲章

笃信不疑

太十五21-28

 

        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之所以是悲剧,并不在于分别属于两个敌对家族的年轻男女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而在于做事冲动的罗密欧不知朱丽叶的死是假,就饮毒自尽。因为他在神父的信使告诉他真相之前就耳闻朱丽叶的死讯,连夜赶到目睹的是朱丽叶的墓穴,掘开坟墓又看见朱丽叶的尸体,一切都铁证如山地显示自己深爱的新娘死了。可以说是残酷的“现实”完全剥夺了罗密欧的想象力,他虽吻了朱丽叶,但却无法想到朱丽叶并没有死。绝望令罗密欧喝下了真毒药,也让假死48小时后醒来的朱丽叶看到的不是来带她远走高飞的新郎而是新郎的尸体,于是朱丽叶选择了真死。

        眼见为实,人在各种现象基础上作出判断。如果你能够经常提醒自己三件事就有可能避免不少失误:第一,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不能保证自己对现象的解读一定是正确的;第二,人是有感性的,好恶会影响自己对事物的判断;第三,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一旦作出结论性判断,就会先入为主地有选择性地过滤信息。如果你是基督徒,可以再加上第四样:圣灵会帮助我们换上以信心为镜片的眼镜,透过它将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观。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位戴着这样一幅眼镜来判断自己所见所闻的妇人的经历。

 

        随着耶稣影响力日增,祂所面临的危险也就越来越大。宗教领袖的嫉妒怨恨,希律等政治领袖的猜忌疑心,犹太百姓的冷漠或盲目狂热,全都摆在耶稣的面前,而此时追随左右的门徒尚在一知半解状态。

刚刚就洁净礼仪的古人传统和法利赛人激烈交锋,耶稣从加利利湖畔退往西北方,来到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境内,这里是外邦人居住之地。推罗和西顿是非尼基的两大城市,都是著名的海港,商业发达。

耶稣来到被犹太人视为污秽的外邦人之地,据马可福音7章的平行经文记载,耶稣本来不想让任何人知道。陌生的地方,隐秘的行踪,最好的推测是祂希望有一段不被人打扰的时间,祂需要安静在天父的面前。然而却事与愿违,原文作者这里用了一个词“看啊”引出了下面的情景。“看啊”经常出现在圣经叙事中,作用是提醒读者或听者注意接下来要说的话,或用来引介新的、十分不寻常的事物,除了使记述更为生动,往往用来强调某事的大小或重要性,呼吁读者或听者更用心关注和思考。可惜的是在翻译中常被省略。

这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迦南妇人跟在后面大喊大叫,动词“喊”的时态是未完成时,强调不断、重复,就是说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大声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V22)。显然她曾听说过耶稣其人其事,她的痛苦来自女儿的痛苦,她相信耶稣能够帮她们母女获得解脱。

门徒的态度表明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门徒烦她不断跟在一行后面喊叫,便请求主赶紧“打发”她走人。“打发她走”(V23),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是单纯地让她离开;一是达成她的心愿,也就是使她从痛苦的境况中得释放,好让她可以离开,免得总跟在后面惹人烦。从耶稣之后的反应来看,很可能是后一个意思。

马可特别提醒读者这位母亲的种族:“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亚的腓尼基族”(可七26,新汉语,强调这位女子是外邦人,不是犹太人。这让我们晓得门徒拒绝她的反应属犹太人的正常态度,他们请求耶稣同意赶走这个惹人厌烦的外邦人,不论是直接驱赶,还是像打发乞丐似的满足她的要求。

然而,最令我们惊讶的是耶稣的态度。他先是对迦南妇人的喊叫不予理睬,不闻不问。当门徒求情时,开口就是拒绝的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V24)。这里“不过”是一个限定词“只”,即强调自己的工作只针对以色列人。注意这里的“以色列家”和“迷失的羊”,二者互涉,即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不能理解为以色列家中的迷羊。

耶稣的态度仿佛执意在颠覆甚至摧毁这迦南妇人的信心,她相信耶稣的能力和良善,就是相信耶稣既能且願帮助她母女俩脱离痛苦。然而耶稣的态度所带出的推测似乎是:你所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是骗人的。因此,这位妇人完全有理由心里嘀咕:眼前的这位真是良善的吗?大家盛传有关他的事迹八成是假的吧。祂开始沉默得像块石头,现在又明确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带有很深的敌意。

迦南妇人会怎么做呢?对于耶稣的冷漠,她本可以毫不犹豫地拂袖而去,可她对拒绝自己的耶稣的回应却出人意外。原文用一个小词δὲ(却)突出刻画出这妇人的惊人之举:“那妇人却走过来跪拜耶稣,说:主啊,帮助我吧!”(V25,新汉语)她并不绝望,仍紧紧抓住她对耶稣的信心不放,不退反进地反而跪在耶稣的面前!

然而,她的信心之举,招来了更为“冷酷”的回答:“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V26。耶稣将刚才那句话(V24)的意思推到极致,更为严苛地提醒这位妇人记得你是谁——在神选民群体之外的人。门徒听了想必十分受用,因为当时犹太人就是这么看外邦人的,而这一点凡认识犹太人的外邦人也十分清楚,他们不会因为一位犹太拉比这样一句话而惊讶的,只会回以嘲讽、轻蔑、仇恨或暴力。真正感到诧异的倒是我们,那位妇人请耶稣帮助她母女解除痛苦,耶稣的回答竟是不应把孩子的食物给狗吃!这话出自耶稣的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很多解经家试图缓和这尴尬气氛,救耶稣脱离指责。人们发现耶稣所用的“狗”一词后面表示“小”的字尾,即“小狗”,便强调希腊文中当一名词用“小”作字尾时,就增加了表达的亲切感。所以,耶稣所说的狗并非满处游荡、肮脏不堪的野狗,而是家养宠物、驯良超萌的小狗。甚至从当今西方人的习惯出发认为小狗当被视为家庭成员,想像耶稣讲到小狗的时候,音调一定很柔和,是带着温和且关切的口吻说的,脸上当然挂着和蔼的笑容。

我相信这些解经家的动机是好的,其目的是极力维护主耶稣的光辉形像。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的情景下,耶稣对这妇人讲的话,即使翻译成“拿孩子的饼丢给小狗吃是不妥的”(和修版),也丝毫没有给人留下亲昵的印象,更不可能有什么柔和的语调可以缓和这话所带有的攻击性。当时的狗通常并不是什么美好的象征,希腊人和犹太人都将可耻和卑鄙的人比作狗。因此,我们理解耶稣口中这个词,应以当时最为普通的意思为准。被犹太人说成狗,这对外邦人而言一定是一种耻辱。

马太和马可记载这事时都没有打算顾及外邦人的情绪和面子,哪怕落笔婉转一些,加些润色,比如写道“耶稣用关切的目光投向跪在面前的妇人,柔和地说……”。显然作者并不准备消解这话的张力,其描述恰将张力提升至最高,似乎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肯定山穷水尽了,谁还能挽回呢?这使那妇人接下来的回答更显精妙。

她是个希腊人,希腊人素以辩才见称。她在耶稣的话中找到了立足点,她首先在心态上接受“圈外人”这个卑微的地位,但却在此立场上作出推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V27)。耶稣把她比喻为狗,在极度痛苦中的生活的确也比狗好不了多少,除了仰赖主人的恩典——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她还能指望什么呢?但真正的转机就在于此!她抓住了耶稣的话,狗虽然在家中地位卑微,远远及不上一个在希罗社会中毫无身份的孩子,吃不得饼,但却有权利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28节是叙事的结尾,也是这段经文的钥节,耶稣至此终于称赞了这位迦南妇人:“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可以译得更给力些:“妇人,你的信心真大!”(新汉语)信心的祈求蒙主垂听:“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而主的话是大有能力的,“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V28)。

 

让我们思想主耶稣所赞许的这极大的信心是怎样的信心呢?这位妇人很可能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了耶稣的事,虽未亲眼所见但却笃信耶稣能帮她们母女脱离苦海。实际遇到耶稣后,不论表面情形与她听说的如何不符,她都不放弃那对耶稣的信心。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就是不论你认为神对你的态度是如何冷漠、严厉甚至不合情理,你都不要擅自作出最终判断说:算了。

尽管从头到尾,耶稣都好像对迦南妇人说No,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耶稣只是沉默,但一言不答并不一定意味着No;接下来,耶稣并没有说迦南妇人不属于以色列家,他只是在作一个事实性陈述,说他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这群迷失的羊那里去,这里只可以作出可能性在NoYes之间的推测;最后,耶稣也没有对妇人说你是狗,或不该把孩子的饼给你,只是说将孩子的饼丢给狗不好,也就是说并没有明确指称妇人是狗或不是狗。当然,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三部分内容都带有强烈的否定色彩,但也应该看到隐藏在后面的更为强烈的肯定意味。妇人正是在信心中抓住了这背后的肯定,才得到主的赞赏。

对神的信心一定要抓住隐藏在外在事物背后神所应许的肯定,保罗便深深领悟到这一点,告诉我们“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后一20)。抓住这Yes,千万不要放手,哪怕整个世界、周围所有的人都让你感觉到No,都不要退缩!哪怕神责备我们是罪人,让我们感到不配进入天国,在良心的煎熬中我们甚至会觉得永远失丧沉沦,我们都要学习那位迦南妇人,来到主面前承认说:是的,主,我的确是一个罪人,不配得到你的恩典。然而,你却应许赦免人的罪,因为你说你来到世上“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3)。

看啊,这就是迦南妇人的信心,被主耶稣赞许的,但愿你我都在这样的信心中经历主的怜悯。

 

2012/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武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