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心学

(2015-05-16 20:04:10)
标签:

佛学


王阳明曾经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心学曾经是一门风靡天下的显学——不论是在明清以降的中国,还是在近代以来的日本,这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通过这本书,探讨两个问题:一、心学是什么?二、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心学就是研究“心”的学问。古人所谓的“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就是“心灵之学”

当时王阳明正在讲授心学的“功夫论”,所谓功夫,是指心学的修行方法,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以修炼出一个强大内心

所谓“主一之功”,指的是专一精纯、心无旁骛的用功方法,属宋明儒学修行要诀,相当于佛教的“一心不乱”“一门深入”,也相当于道家的“抱朴守一”。

    天理是什么呢?按照程朱理学,天理就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要治愈现代“文明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被我们自己放逐已久的心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学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习惯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求其放心”之学,因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需,也是每个人之所需。 

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话说,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在这一点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个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过“有房有车”(或“无房无车”)去判断通常并不靠谱儿,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才算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资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她)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便让他(她)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她)本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与他(她)的人生幸福直接相关的。  

至此,我们就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心学是什么?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

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的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  世人对“修行”通常存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也更能见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只有置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变成道德教条。在阳明这里,天理绝对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就是你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传习录》卷上)。换言之,不论天理还是良知,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既不是后天习得的,也不是外在强加的。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恶人恶行呢?”对此,我们必须知道,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等于善,而只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阳明曾打过一个比方:天理和良知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镜子本身无所谓善恶,但它具有照出善恶、辨别善恶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只是具有一种辨别善恶和践行道德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天理既不是肉食者制定的约束草民的道德训条,也不是老天爷在你出生时就配发给你的一张“善人资格证书”,而是有待于你去发现、去选择、去坚守、去实践的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存天理的“存”字,就是作动词用的,意思就是发现、选择、坚守、实践)。事实上,“道德”的原意,本来就不是指现成的规范和准则。“道”的本意是道路的道(《易经》:“履道坦坦”‘|反复其道”),是等待你去。一位佛教密宗的上师,有一次在西藏各地弘扬佛法,沿途一直带着他的厨师。这个厨师不仅厨艺极差,没有责任感,而且生性暴躁,动不动就跟人干架,是个典型的刺儿头。当地人注意到这个厨师的糟糕品性后,便私下询问上师:“大师,您为何要容忍那个厨师的坏脾气?”上师微笑回答:“哦!你不了解,我并不把他当成我的仆人,我以他为师。”当地人大为讶异:“大师何出此言?”上师说:“他的无能和好争的天性,每天都在教导我学习如何容忍和培养耐性。因此,我认为他极有价值,可以当我的老师。”很显然,这位上师就是把他的厨师当成了修行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逆增上缘”。如果我们能向这位上师学习,那还有什么人是我们不能相处的呢?关于忍辱,佛教史上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那就是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一段问答。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洛克菲勒曾经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对自己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进行了揭秘。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昔日的“穷二代”脱贫致富的最初动机,竟然是源于他学生时代的一件小事: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我中学同学的多人合照。那里面没有我,有的只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它,更珍藏了拍摄那张照片的情景。那是一天下午,天气不错,老师告诉我们说,有一位摄影师跑来要拍学生上课时的情景照。我是照过相的,但很少,对一个穷苦家的孩子来说,照相是种奢侈。摄影师刚一出现,我便想象着要被摄入镜头的情景,多点微笑、多点自然,帅帅的,甚至开始想象如同报告喜讯一样回家告诉母亲:“妈妈,我照相了!是摄影师拍的,棒极了!”我用一双兴奋的眼睛注视着那位弯腰取景的摄影师,希望他早点把我拉进相机里。但我失望了。那个摄影师好像是个唯美主义者,他直起身,用手指着我,对我的老师说:“你能让那位学生离开他的座位吗?他的穿戴实在是太寒酸了。”我是个弱小还要听命于老师的学生,我无力抗争,我只能默默地站起身,为那些穿戴整齐的富家子弟制造美景。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脸在发烧。但我没有动怒,也没有自哀自怜,更没有暗怨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让我穿得体面些,事实上他们为我能受到良好教育已经竭尽全力了。看着在那位摄影师调动下的摄影场面,我在心底攥紧了双拳,向自己郑重发誓: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给你照相算得了什么!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给你画像才是你的骄傲!我的儿子,我那时的誓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如同排山倒海,催我奋进,催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说那个摄影师把一个穷孩子激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似乎并不过分。讲完这个故事,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总结了这样一段人生箴言:“我知道任何轻微的侮辱都可能伤及尊严。但是,尊严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你自己缔造的。尊严是你自己享用的精神产品,每个人的尊严都属于他自己,你自己认为自己有尊严,你就有尊严。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的感情、你的尊严,你要不为所动。……我的儿子,你与你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今天,所有还在自怨自艾、抱怨命运不公、痛恨老天无眼的“穷二代”,都应该把洛克菲勒的这段箴言背下来。可以说,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取决于上帝发给你一副什么样的牌,而是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玩儿这副牌。而要把人生这副牌玩儿好的一大关键,就在于提升你的EQ和AQ,亦即修炼你的忍辱功夫。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穷二代”,更需要具备一种超越常人的修行功夫,更需要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练就一颗充满正能量的强大内心!诚如洛克菲勒所言,只有“与自己和谐一致”,才能成为“自己最忠实的伴侣”。用阳明的话说,就是“人只贵于自修”,只要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如果说,忍辱功夫的第一层境界是反唇相讥式的“幽默化解法”,第二层境界是唾面自干式的“大肚能容法”,那么能够把一切负面因素都转化为正能量的这种精神境界,则可以称为“转化超越法”。有此三法,你的EQ和AQ将无人可及,你的人生也将无往不利——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起点,也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下。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 

 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欲”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扼杀人性的错误观念。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来无数国人对宋明理学的口诛笔伐。事实上,“天理”绝不是封建礼教——在朱熹那里,“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则;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更是我们获得心灵健康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个馒头,吃下去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一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发现并行走的一条道路;“德”的本意是获得的得(《礼记》:“德者,得也”),是等待着你去实践并获得的一种价值。正因为道德是一条道路,所以你可以选择去走,也可以选择不走;正因为道德是一种价值,所以你可以选择坚守?也可以选择放弃。一切端赖于你的选择,只要你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换言之,天理、良知本身只是一面镜子,它既可以照物,也可以蒙尘。正因为此,所以虽然我们说天理和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这个世界上仍然会有许多良知泯灭的人和违背天理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切都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所以,阳明才会提出“专主一个天理”,意思就是让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意识,运用我们的道德能力,时刻守护这面内心的明镜,使之不受灰尘染污。阳明说,若你能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灰尘污垢通通“扫除荡涤”,使之“无复纤毫留滞”,便能获得-一个“全体廓然,纯是天理”。的强大内心。……P66-68福与欲望却是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 

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递增,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当然,阳明心学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它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提升。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 

  因此,关于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就是:心学能够让你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洞悉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从而保持对内心的觉知觉照,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你本应拥有的幸福。 

用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貌似与心学无关的诸多知识和理念来解析阳明心学,希望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视野,让你抛开门户之见(如儒与佛、心学与禅宗、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等),获得一种圆融而通透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临的烦恼、痛苦、纠结和困惑当成开启正能量的必要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