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蝶岛史话】丞相后人在东山——从陈城七妈庙说起

(2016-10-26 20:35:32)
标签:

东山岛

东山县

  东山资讯网(王奇峰)七圣夫人庙,本地人称“七妈庙”“七圣母庙”,这是一座在东山岛上历史仅次于西山岩和南正院,比铜山关帝庙还要悠久的古庙。它位于在东山岛大帽山下陈城镇陈城村,占地不过千余平方米。


 

  庙中主祀的是陈靖姑、江山育、张陈九娘、林三姑、陈五妹、蔡月春、李玉枝七位有救民水火、救婴护产功绩的女神医,民间尊称“七圣夫人”。
  那么,这种信俗是从哪里来的?这座庙是谁建的呢?

 
  七圣夫人,民间传说不少,也有称七圣妈、七圣母、七妈娘娘的。一种说法是,这七位女英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玉皇大帝的女儿。她们向观音娘娘请命下凡,分别落籍福建、浙江、江西、南京、山东、湖广、河南等地,为黎民百姓消灾解厄。尤其是陈靖姑勇斩蛇精(→故事链接),盛名广传。南唐天成二年(927年),皇帝下诏曰:资女靖姑七位,护国庇民,功勋显着,钦赐“七圣夫人”,赐匾“德耀海邦”,以流芳千古。后梁闽王王审知又加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并兴建七圣夫人大庙。尔后,江浙鲁闽粤等地相继建庙祀之。
  七圣夫人还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的女神。古代幼儿死亡率高,孩童疾病缠身时,便去庙中祈愿,有的还让孩子认七圣夫人为“干娘”,给孩童“请”来铸有娘妈名号的“长命锁”作护身符,以保平安。就这样,七圣夫人便成为护子神之一,很受崇拜。
 
  那么,七圣夫人的信俗是怎样来到东山的呢?


  据七圣夫人庙旁的《东山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碑》记载:南宋倾复,丞相陈宜中葬母大帽山下,遗子元朴守墓,为避元兵捕杀,于至元初年始建七圣夫人庙,奉祀南唐闽浙除暴安良、护产保婴的陈靖姑等七位女医神。庙后石刻“心地”为巫教融入瑜伽教首之一例。保护范围:北至后山,南至自来水厂,东至大水库,南至顶城贵人园。

  原来,这七圣夫人庙是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后人于元朝至元年间(忽必烈统治时期,公元1264—1294年)建起来的。那这位南宋丞相和东山岛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南宋丞相在东山】
  丞相姓陈,名宜中。和他同朝的历史名人既有“蟋蟀丞相”贾似道,也有“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降英勇就义,张世杰崖山兵败溺卒平章山下,陆秀夫背负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宣告南宋灭亡。就是在这样风云激荡的历史关口,南宋丞相陈宜中和东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物名片——
  姓名:陈宜中
  籍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出生:大约 1230
  逝世:不详
  职业:学运领袖、左右丞相
  毕业:临安太学
  作为:领导宋末行朝、抗元复宋 
  
  陈宜中年轻时就很关心时政,还在太学院读书时就敢于和六位同学联名上书朝廷,抨击依仗权势横行霸道的丞相丁大全,被誉为“六君子”,成为南宋朝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后来参加廷试高中榜眼(第二名),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监察御史,后转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说书、福州知府。在任职期间发展生产,主张抗战,兴修水利,政绩明显。十年后,升任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之职。
  就在陈宜中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时,南宋局势却每况愈下。1275年,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被革职。危急存亡之秋,陈宜中被拜为左丞相。正当他为鼓舞士气准备督兵抗元之时,政敌王熵、刘九皋却上书告他十条罪状。他一气之下弃职回家。太皇太后谢道清见状连忙罢免王熵,逮捕刘九皋,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儿子回朝主政。陈宜中只好回朝,任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期间,南宋组织了多次抗元战役,均惨遭失利,不得已只好求和,但元军还是不答应。就在此时,传来母亲杨太夫人逝世的噩耗,陈宜中只好匆匆离开临安奔丧回老家。后元军攻陷临安,南宋第七位皇帝度宗赵显被元军押解北上。
  1277年正月,8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成为南宋第八位皇帝,史称宋端宗。此时的陈宜中正在老家守孝丁忧,陆秀夫、张世杰为劝求陈宜中入朝辅佐赵昰,不由分说将杨太夫人的灵柩装上船运到福州。陈宜中再次被任命为左丞相。不料到了十一月,福州知府开城投降元军,陈宜中与张世杰只好将端宗送到海上。
  1278年三月,端宗在海上被台风卷入海中,获救后惊病交,两个月后去世。其弟赵昺即位,成为南宋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其后,陈宜中前往占城(越南)寻求借兵抗元或移朝复宋,陆秀夫、张世杰则继续护佑新帝赵昺往南逃亡。南宋流亡小朝廷先后在福建的泉州、东山,广东的南澳、井澳、新会崖山一带海上漂泊行朝。直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灭国。

  正是在这南逃海上行朝期间,南宋流亡小朝庭来到了东山岛,留下了“马銮村”“马銮湾”“亲营山”“苏峰寺”“官路尾““沉东京、浮南澳”“大帽山”“陈城村”“七妈庙”“四面佛”……等众多人文传说和地理故事。

  《闽书》载:“大帽山,山极高耸。宋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幼主泊舟于此”。《漳州府志》《东山县志》等也有相同记载:“大帽山在铜山五都南泊浦村,其山高耸,为五都高峰之一。宋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昺泊龙舟于此。”大帽山位于东山岛东南沿海突出部,海拔251米。在东山岛龙虎狮象“四屿”中,龙屿的西南处有条仅许一条小船通往的水上天然“单向隧道” 故当地亦称为——穿山。古时大帽山麓有穿山、湖下、后壁、流澳拱抱,是泊舟避风澳口;其西南隔穿山岭有走马溪沿山麓奔流入海,与南澳岛仅一苇之遥,地理形势有利泊舟备战。

  据原东山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先生分析,东山岛位于东海与南海交汇处,南北航海多在此停泊补给。南宋新朝此时拥有“军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人、淮兵万人”,仅以军队十七万人计,所需舟船当在两千艘以上。如此庞大的船队从泉州南下,即使不先停泊于东山以补给和修整,从军事安全考虑也必须分铜山、南澳两岛驻扎。

http://s5/mw690/002lII9lzy76qGAzePq14&690

   传说,南宋小朝廷一行人途径东山岛,曾乘龙舟渡海岛大帽山南湖停泊。在一个叫穿山湖的地方安营扎寨时,陈宜中发现这里风景秀丽,大帽山宛如屏障,阻挡着凌冽的东北季风。而山下西南地方,却是一马平川,风平浪静,西下的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完全是一片宁静和平的世界。长时间尝尽战乱和巨浪之苦的陈宜中,心中顿时感到无限安慰:这不是安葬老母亲的吉祥之地吗?于是,陈宜中在一个叫凤山坡的地方选了块风水宝地,将母亲的灵柩安葬于此,并留下三子陈元朴守坟,代为尽孝,自己则随宋室继续南下。


  从此,陈元朴在这里开基繁衍。为了防御外人的侵扰、掠夺,陈氏族人在村的四周筑起坚固的防御城墙,取村名陈城。大帽山下的陈城村,现有1300多户,5200多人,大部分姓陈,世传均为陈宜中的后代。陈城人世代奉陈宜中母杨太夫人为一世祖、陈宜中为二世祖、陈宜中子陈元朴为三世祖。2002年以来,文史工作者在陈元朴开基的顶城村发现了始建于明初的古城城墙,辨认出陈宜中母杨太夫人、子陈元朴的两座墓葬,并发现了被密藏的陈宜中及其母亲杨太夫人、子陈元朴的灵位牌。

福州·宋陈公丞相祠

  文中开头所说的“七圣母庙”,就是在大帽山南麓、陈宜中子陈元朴墓附近双叠石下。据传,该庙香火由陈宜中从福州林浦带入。今林浦的宋陈公丞相祠内,“七圣妈”与陈宜中同祀一堂。据当地人传:陈宜中入乡随俗,在福州期间也信奉“七圣妈”,离开林浦时便分走一脉香火,承接香火的便是陈城村。故陈城人认林浦的“七圣妈”为祖庙。

  陈氏后裔惊现蝶岛,引起了海内外陈氏族人的关注。自2003年之后,浙江的众多陈氏宗亲多次组团前往东山谒祖祭拜。  
  至于陈宜中,据说奉旨前往占城(今越南中部)联系借兵和移朝之事。但国势急转直下,陆秀夫抱新君赵昺投海,南宋灭亡。远在他乡的陈宜中见复国无望,又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贪生求荣侍奉新主,只好留居国外,最后客死他乡;也有说他暗中回国,隐姓埋名,终了一生。


  图为南宋景炎二年(1277)陈宜中奉旨去越南、泰国借兵,从泰国带回的大理石块“四面佛”。(图片来源:@志远行天下)

---------------------------------
撰文:王奇峰(综合)
供图:陈清和、网络大数据
.
参考文献:
《东山县志》
《东山岛村落要览》
《东山地名含义汇编》
《地灵人杰话东山》林定泗
《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辨 》陈立群
百度文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