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狼孩的故事也许大家并不陌生: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打死一只母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的女孩,其中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这两个小女孩的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并且不吃素食只吃肉,吃的时候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7、8岁的女孩,智力相当于正常的6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作用,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人就没有人的特点了。因为人脑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而是来自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智力和才能也就发展不了。
为了揭示环境对大脑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克•罗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以及玛丽安•戴蒙德历时十余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专门选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一窝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3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空间足够大,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地隔离起来,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此为“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为“丰富环境”。这三组老鼠分别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马克•罗森茨威格发现处于“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贪玩”,处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老实”。之后他们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最劣势。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发现,在“丰富环境”的老鼠,比在“贫乏环境”的老鼠,神经突触大50%。
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大脑构造及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可以被环境经验改变。
而人的心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大脑的发育是孩子心理发育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没有良好的大脑发育基础存在,孩子的心理是不可能正常发育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着机能,机能也影响着结构。孩子大脑结构的发展,影响着他智力和心理的发展。所以,丰富的成长环境将促进男孩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反之,将阻碍发展。
有一个小男孩,3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父母送他去幼儿园,他不会跟别的小朋友相处,父母怀疑男孩患上了孤独症,于是找到医生治疗。在治疗中发现,男孩并没有患上孤独症,经过深入检查和分析,原来是因为缺乏语言交流环境而造成的智力发育落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很忙,男孩在出生5个月后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寄养。男孩跟奶奶生活在一个单元房内,很少外出,而奶奶也不爱说话,很少跟男孩对话,贫瘠的成长环境导致了男孩发育不正常。
心理学家肖(Schore)的研究也表明,孩子与照看者间的情绪经验可影响大脑中某种化学物质的产生,这种化学物质在大脑皮层的生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而大脑皮层主要负责人的思维、知觉和情绪等复杂机能。当孩子对照看者的情绪依恋得不到满足时,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激素将导致大脑皮层中特定结构和情绪环路的非正常发展。根据肖的研究,婴儿期消极的环境因素引发的大脑的不正常发展,将导致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为了男孩的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我们给父母以下建议:
建议一:为男孩的大脑发育创造丰富的刺激环境。
美国儿童教育研究认为,大脑发育所需要的丰富刺激环境包括大动作领域、精细动作领域、适应能力领域、认知领域、语言沟通领域和社会交往领域。所以,父母要从男孩婴幼儿期起就多带他到户外去,练习走、跑、跳跃、攀爬(大动作领域),比如爬楼梯、踢球、跳舞等;多给男孩机会让他画画、做手工、剪纸(精细动作领域);教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脱衣服、系鞋带、铺床叠被、洗衣服等(适应能力领域);鼓励男孩多参加各项活动,认识各种事物(认知领域);让男孩多阅读,进行遣词造句的联系,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表达清楚(语言沟通领域);教男孩学会与小伙伴交往、合作、相互帮助等,让他学会了解自己和别人(社会交往领域)。
建议二:不要阻碍男孩玩耍。
在丰富环境里的小老鼠最贪玩,但大脑发育也最好,男孩也是一样。玩是男孩的天性,男孩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玩耍可以发展男孩的创造力,启迪和活跃思维,有助于男孩的智力发展,也有利于男孩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更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学习形式。善玩的男孩有许多优点,如聪明、灵活、乐观、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有想象力,勇敢大胆等。相反,如果父母过分热衷于男孩的早期开发,在男孩还非常小的时候就强迫他学习的话,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压力会对他们的大脑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