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府丞公潘斯濂家传(十六)

(2024-12-29 16:55:39)
标签:

教育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清道光进士-潘斯濂、圣旨
                          府丞公潘斯濂家传(十六)

十六. 鞠躬尽瘁  
    辛巳1881年秋天,乡试的事情将要结束,斯濂公写了一封家书给长子誉徵,说自己身体很好,无需挂念,并详细询问了老母亲的近况,还说年底会告假回广东家里过年。儿子们知道父亲仍老当益壮,不久又可以在他身边侍奉了,都欢喜异常。大家都盼望潘斯濂早日到家,一起欢度农历新年。
    世事难料,正当斯濂公完成辽宁锦州的督试任务打道回府时,途中感染风寒,痰喘之疾又复发了,而且发病越来越厉害。当地医生诊断说是体虚中气不足,煎药吃了也不见好转,斯濂公越来越感到大限将至,但仍表情安稳,常示意年仅10岁的小儿子潘誉恩走近病床前侍候,还吩咐他:“将来归丧后,务必与各位兄长一起孝养祖母。我生平受国厚恩,未能好好报答,你们兄弟要努力上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以完成我未了的心愿。”之后斯濂公气息渐弱,于十一月初三日酉时端坐而逝。斯濂公一生勤奋不怠,为国尽职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在督学的任上,于天寒地冻的辽东之地,走完了他六十一岁的人生历程。
    讣告传回南海,家乡的民众顿感哀伤,斯濂公的家人更是悲痛异常,痛失慈父的潘誉徵连忙带着三弟潘誉华赶赴东北奉天奔丧。壬午1882年四月末,誉徵两兄弟带上誉恩母子扶灵南归,在广州城东的白云岭金鸡楼买下了安葬之地,风水师说年底下葬最合适,于是灵柩又停留半年,在1882年年底被隆重安葬。斯濂公去世后,朝廷给他诰授了从二品的通奉大夫官衔,这年光绪皇帝才10岁,大清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斯濂公生前,长子誉徵不时北上侍奉左右,对父亲了解较多。誉徵后来也常将所见所闻不时教导弟弟们,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刻的了解。潘誉徵曾评价其父亲潘斯濂:
 “父亲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从不喜欢听别人的闲话。相助亲友急人之所急,毫不计较,在京中常为身边穷困的同窗同僚施衣送药。他生平勤奋读书,为国奔波劳碌,未曾虚度光阴。
    父亲在家中常端庄严肃,较少言笑,对晚辈子弟也很严格要求,不过与到访的友人却谈笑风生,娓娓不倦,常常忘形尽欢。外面的人看父亲象一位严肃的长者,其实他是一位中庸慈祥的长辈。不过父亲很重气节,不会屈从于权势和利诱,这种品格一生都没有改变过。”
     斯濂公共育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潘誉徵(1846-1908年),为黎夫人所生,1873年成为同治癸酉科举人,清朝户部江西司郎中,诰授资政大夫。潘誉徵去世后,他的弟弟誉恩把他的诗文遗稿集编成册,名《清芬集》,今天仍有原版存放在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中。潘誉徵之子有家驹、伯樑、伯鼎、伯槃、伯阀。潘誉徵的事迹可查阅本丛书中的另两册《青石板上的人物》、《清芬集新编》。另伯槃长子潘岩(族名保荫),留学德国,获耶纳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曾在岭南大学任教,娶广东民初政要许崇智之女许锡漪。
    斯濂公的次子潘誉韶(1861-1933年),为黎夫人所生,光绪己丑年就读邑庠生,曾任职清朝中书科中书。潘誉韶之子有伯衡、伯宽、伯铨、伯錧、伯来、伯申。
      斯濂公的三子潘誉华,生于1861年农历十二月,为梁夫人所生,光绪甲申年就读郡学廩生,丙午年选为岁贡,即由地方选送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相当于举人的资格。曾任职清朝中书科中书。潘誉华之子有伯恂、伯乾、伯遂等。
府丞公潘斯濂家传(十六)
     斯濂公的第四子潘誉恩(1871-1924年),为李夫人所生,清朝国学生,即入读国子监的官员子弟,获授中宪大夫,分省补用知县。民国时历任文昌县、宝安县知事、民国广东省会警察三区分署长、七区正署长。潘誉恩之子有伯嶷、伯岲(kuàng)、伯岳、伯峈等。潘誉恩曾印版自己的诗词集《樵山集》、《瓶守堂诗抄》,今天这两册古籍存放在省立中山图书馆中。誉恩公的传记编入丛书另一册《樵山集新编》中。
    潘斯濂的长女为梁夫人所生,嫁给了福建总督何璟之子,次女为黎夫人所生,嫁入了李氏人家,三女儿为彭夫人所生,嫁入了陆氏人家。
府丞公潘斯濂家传(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