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祠塾知几许

标签:
教育文化图片杂谈历史 |
分类: 村中古建筑及其它古迹 |
回忆村头村的“祠”堂和家“塾”
祠,是祭祀、供奉祖先牌位的堂舍;塾,是教学的堂舍。
广州的陈氏书院(即陈家祠),既是祠堂,又是读书的地方。
看看村头村的家“塾”,大厅、书舍,普遍也有神龛的,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可见也是亦祠亦塾。让我们回忆村头村的祠堂、家塾等
一、大祠堂
从《潘世德堂族谱》知,三世祖潘道生公帶领三个弟弟在明朝中期,从肇庆府高明县迁来南海西樵现今的村头村定居。
三世祖生了2个儿子,次子是四世祖潘克基公,克基公生了5个儿子。
五兄弟的子孙后代分别形成五大房人。
大祠堂大堂悬挂“世德堂”匾,现今供奉一世祖至五世祖列位祖先牌位。
五十年代初还可见到,东西两衬祠各设有一个神龛,但看不懂供奉的牌位文字写的内容。1934年,村头村人在祠堂开办了凤翔小学校,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后变成公办百西乡第一小学。1994年,百西小学搬迁到新校舍。
大祠堂名“潘氏大宗祠”,是村头村内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祠堂。村内其他祠堂、家塾、大厅多以祖先的名或号定名。且习惯在名号加上“祖、公、或大夫”等称谓。
二、五大房的祖祠
二房的祠堂是“乐蓭祖祠”,祠内大堂上悬挂“雍睦堂”匾,祠堂原位置在二房塘西北角岸边。
三房的祠堂是“仲宣祖祠”,祠内大堂悬挂“福诒堂”匾,位置现在三房塘西岸。(仲宣祖祠是当今五大房的祠堂唯一能保存下来的。)这祠堂解放前曾用作学堂。1950年代中诞生了“村头丝织生产合作社”,后来发展成为南海丝织二厂。
四房祠堂是“乐涯祖祠”,祠内大堂悬挂“光裕堂”匾,原位置在四房塘北岸(上岗墓园西侧)。
五房的祠堂是“友良祖祠”,原位置在园塘东南侧的研船塘东岸。
长房祠堂已经动工兴建,一批石材用船运到永可埗头,抬上岸后放在“榕树头”广场东北角备用。据说长房人要在大塘西岸一块地兴建祠堂。
三. 六世的祠堂
二房的有:
“隐耕祖祠”,隐耕是乐菴祖的长子。祠原位置在和恒大街,器斋祖家塾北面。
“静耕祖祠”,静耕是乐蓭祖的次子。祠原位置在社栏塘北岸。
“欲莲祖祠”,欲莲是乐蓭祖的第三仔。祠原位置在和恒大街中点,北邻和平巷处。
五房的有:
“真璲祖祠”,真隧是友良祖的长子。祠原位置在二房塘西岸,南邻是现在的新厅井。
“真授祖祠”,真授是友良祖的次子祠原位置在新庄井向南约20余米处,即旧藕莲塘外沿,原环村涌从向西转南后的西岸。(50年代初,还留下部分墙壁和门口石。
)
四.
十世至二十世的祠堂
“一天祖祠”一天公属三房十世,原址在三房塘埗头至社栏塘的街中位北侧。
“儒恪祖祠”儒恪公属五房十世,原址在和平巷尾至土地庙的街中位南侧。(门头石仍在原址路边)
“文园祖家塾”(又称:太公厅)文园公属二房十五世。原址在三房塘西岸,仲宣祖祠北面。
“器斋祖家塾”器斋公属二房十五世。器斋祖家塾位置在和恒大街和平2巷巷口。50年代中,村头村第一间幼儿园在这家塾开办。后来幼儿多了,迁至高屋,后又迁到三宅地塘的新园舍,后再迁到现在大祠堂东侧。
“谨川祖家塾”(又称:新厅),厅内悬挂“课耕堂”匾,谨川公属二房十六世,原址在二房塘西岸,敦朴街口,真璲祖祠右面。
“紫堂祖祠”祠内大堂悬挂“诒谷堂”匾,紫堂公属二房十七世,原址在圆塘西岸,土地庙右面。
“祥斋祖祠”祠内大堂上悬挂“豫顺堂”匾,祥斋公属二房十七世,位置在生水塘南岸。村头村的人民公社大饭堂就设在这祠堂。
“启昭家塾”启昭公属五房十七世,家塾原位置待查。
“思园潘大夫家庙”祠內大堂悬挂“履道堂”匾查。思园公属二房十八世,祠堂原址在新庄小区中心,藕莲塘北岸。
“经学祖家塾”经学公属长房十九世,家塾位置在长塘东岸。
“华清大厅”华清公属三房十九世,原址在中和里西端,背靠和恒大街。
“府丞公家庙”府丞斯濂公属二房二十世,原址在生水塘南岸,祥斋祖祠右面。
五.
“旧庄”的厅
生水塘南岸边现存的祥斋祖祠,祠左边的通巷叫“儒林第”巷。这巷南端原有座“荐馨书舍”。是豫顺堂哪支派人所建的待查。祥斋祖祠右边约20米处的南北通巷旧称“大厅巷”。大厅巷内当年两边多是大厅,故名。五十年代初,从北面入巷,右边的是“四柱大厅”,左边的是“船厅”遗址。到巷中间,右边是“南厅”,左边是“西厅”。到巷南端,原来有好几座大厅的,但已经变成菜园或果园。“四宅大厅”原来在哪地块?其他的大厅名称及所属待查。
六. “ 新庄”的“太史第”园
太史就是进士潘斯濂公。太史第园原位置在新庄西部,面积大小约是整个新庄小区的三分之一,是“庄”中之“园”。园南围墙外是新厅井。园内有“太史第”、中厅、大厅两座及配套大厨房,各建筑物之间有遊廊、凉亭连接。这个建筑物群类似九江的吴家大院,只不过没有其规模大。日寇侵华时被拆。十余年前,得悉曾经管理过太史第的长者退休后在村里居住,可惜没有机会拜访他。
另:
和恒大街顶颈亭处原来的“敦本堂”,和二房塘西岸的“明高祖家塾”属哪房哪支派人所建的待查。
七. 附注:
土地改革yundong后,许多祠堂、大厅、家塾等已经转变为私人财产。到七十年代,许多古建筑先后拆了,所得的建材用来另建新屋。古建筑能留下的就不多了。
听长者说当年,与现存在的祥斋祖祠规模相当的有三间:
1.
是新庄的思园潘大夫家庙(工艺更讲究,是祥斋祖祠的升级版);
2.
和恒大街中和里巷口的华清大厅;
3. 土地庙右边紫堂祖祠。
本文参考了:
1.《潘世德堂族谱》;
2.《潘氏家乘》;
3. 潘保彬的《回忆村头村》。
大升于2024/09
后一篇:阿拉斯加先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