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翔小学的开办

(2024-05-28 19:37:26)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图片

历史

分类: 村中历史与传说、丛书目录
                                凤翔小学的开办
回忆录作者:潘彬(南海世德堂第23代孙)写作于1997年
    约于30年代日本侵华之前,村中热心人士倡议开办一间正规小学校,最后由履道堂董事会出资,学校很快办成了。校名为“南海村头凤翔小学”,校址在村头大祠堂之内(即今百西村头村潘氏大宗祠),由一些有名望的父老当校董,从省城广州聘请小学教师,经费由太公祖尝负担一部分,另向学生收取学费。小学办了正式注册手续,采用当时指定的课本,语文、史地、算术、劳工音体基本齐全,一时办得有声有色,可惜好景不长,大约三年时间,因日寇侵华而停办。当时有一首小学的放学歌流行村中,不知出自哪位教师之手,用苏武牧羊的曲子谱写,歌词是: 
 “一年容易又秋风,转瞬又过冬,冰雪何玲珑。梅花开,李花开,迎接新年来。哥哥共弟弟,都说时光快。求学又一年,学问竟如何?考试放假回家温功课。同学数十人,暂时相离别,愿明年百花开,大家早些来。”
    凤翔小学停办以后,因战乱一般家庭也无力求学,原先书塾的老先生有些已去世,有些也退休了,剩下仲谋和妹仔家姐的书塾一枝独秀。毕竟仍有些儿童要入学,使这两馆能维持下去。不过这种低水平的书塾很难有发展。1943年日本投降之前,一些农业大户都乐意到外村聘请有声望的教师,目的是方便自己的子侄入读,也收一些其它学生以分担开支。当时在新河村请来一位姓张的老师,利用一间闲置的酒米铺为书馆,据闻这位张老师作风严谨,善于讲解八股文章,精通诗词歌赋,能教导临摹名人字帖。张老师本人也能写得一手“北魏”好字,深得学生家长赞赏。翌年书馆扩大,慕名上门求学大增,新开村亦有一群大户子弟前来求学,书馆迁往三房祠堂,一时颇为热闹。美中不足的是,毕竟张老师仍是教授过时的八股文,无法满足求学者的愿望,难免有人非议。
    村头村中大家开始讨论评估,这时有人介绍了一位能教授新知识的老师,获得很多村人赞同。这位新老师是对面百东村姓潘的,早年曾在广州岭南大学毕业,抗战前在广州圣心中学任教,沦陷后走难回乡设馆,曾在异乡授教取得很好的评价。这样村里就一下子得到30多个名额,潘老师亦乐得前来执教。 
    1944年春节过后,潘先生正式前来设馆授徒,馆址设在大街欲莲祖祠内。他是用半新半旧的方式授教,课室内设有黑板和粉笔,这与三房祠堂张老师的书馆截然不同,课程安排也另有一番新意,两间书馆之间存在一些竞争。潘老师曾在某村一富户当私人教师,用一年的时间教完了六年的小学课程,雇主非常满意,很快就在各村传开。这位潘老师毕竟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在大城市见过世面,也是懂得如何去竞争。每一学生每年的学费为100斤谷,当此抗战时期是非常昂贵的学费,但是望子成才的家长亦忍痛接受了。
    潘老师身材不高,年近50,架上一副近视眼镜,外表正是知识份子姿态,为人十分和蔼,没有板起老师的严肃面孔,随便与学生交谈。初来时不急于授课,而是了解各人的文化基础,根据不同的程度安排课程,这与其它书塾的千篇一律截然不同。课程选择侧重实用,也不放弃古典文学。当时安排的有:算术、珠算、通用信札、唐诗三百首、声韵入门、古文评注50首、选文50篇、论说文范、26个英文字母和初学拼音、日常对联和婚嫁礼书等十种课程。学生家长看到很满意,学生本人也觉很有新意,另一书塾的张老师也自叹不如。这一年学习都很认真刻苦,每学一科均需经过默写测验。成绩好的老师写给奖状,学生的作文也会认真批改和加注精辟的评语,使家长对老师评价很高。
    经过这一年的攻读,学生懂得算术加减乘除以及四则混算,学会珠算加减乘除法,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熟读百篇古文如:春夜宴桃李园序、陋室銘、爱莲说、兰亭序、前后出师表、岳阳楼记、赤壁赋、祭鳄文、答苏武书等。这些古典文虽古,不等同于论语四书,作为古典文学现今仍是大学文学必修课。当时安排这些科目,足见潘老师的胆识,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有了提高。
    有一天早上,潘老师回来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上联“今晨吉赞遭兵扰”,学生立即答出下联“去岁新村被贼围”,对得工整符合平仄(粤语发音),潘老师表示很高兴,认为不枉所教。师生关系很融洽,那年七夕节,百东村举行龙舟比赛庆祝,潘老师组织部分学生到自己家作客,兼看热闹。庆祝会上有一篇文字写得很精练,其文为 :
            落霞孤雁海天秋,看罢双星指女牛。
            又值门开民乐窦,农民齐庆退西畴。
            屡处成歌君知否,沙衡涌口七苍游。
    后来才知道是潘老师所作。经过这一年的紧张学业,学生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家长拟欲挽留下年再办。刚好日本投降,这位老师立刻弃教从商,在广州一间运输商行当高级职员,而各位同学从此亦各奔前程了。
凤翔小学的开办

凤翔小学的开办

凤翔小学的开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