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潘誉徵及其夫人的故事
【原文署名为“
男 伯樑 泣撰 侄 伯岳 敬书 ”
。定宇公潘伯樑是誉徴公的嫡子,伯岳为誉恩公的第六子。誉徵公(1846-1908年)为进士潘斯濂之长子,1873年同治癸酉科举人,户部江西司郎中,诰授资政大夫。】
清举人、三品衔户部郎中潘誉徵的前两位夫人为唐氏、李氏,1933年2月12日李夫人七十四岁时在家中去世,后卜地广州的龙眼洞龙窝岗,与唐夫人、郑夫人一起合葬。唐夫人是誉徵公的正室夫人,来自本邑的唐氏家族,江苏震泽县知县唐德峻公的二女儿。而誉徵公继室李夫人,来自广东阳江的李氏,广东水师提督李贤的孙女、二品廕生(廕生即世袭官爵入读国子监的学生)李长龄的第五女。
誉徵公自小就过继入履道堂长房成为嫡传孙,十八岁时娶了唐夫人,不久誉徵公就到九江,师从大儒朱子襄学习文章道德及经世之学。而唐夫人专心处理家务,照顾家中老人,后来生了一女一男,可惜均早世了,唐夫人也在同治庚午年二十五岁时不幸病故。那时府丞公潘斯濂正督学山东,听到消息也十分哀伤,于是潘誉徵奉命将斯濂公的母亲梁太夫人送到济南,由斯濂公亲自照顾。斯濂公对潘誉徵说,你是承继大宗的嫡孙,不能没有夫人和子女,于是潘誉徵回到家乡后于壬申年娶了李夫人过门。李夫人的祖父为水师提督,战绩蜚声朝野,李夫人生长于戎马军营之间,习惯于勤劳,也资备四德,与誉徵公相亲相爱,互相扶持。誉徵公在同治十二年秋闱乡试考上本省举人,然后次年春天赴京城会考,冲刺进士和仕途,而李夫人也陪伴左右。
后来潘誉徵在京城农部当了几年官,由于得了咳血之症而最终辞官南归,李夫人也是七千里扶持,途中曾数次危殆。回到南海的家中,不久老祖母梁太夫人也发病了,而李夫人正在哺乳自己的女儿,又要照顾身边两个病人,越发消瘦憔悴,誉徵公的母亲黎太夫人也是十分感慨。
慢慢誉徵公膝下子女渐多,李夫人也是尽心抚教,劳苦功高。潘誉徵生平坚守信念,重德重节,他在西樵大栅围修水闸事件上的凛凛气概,也被载入桑园围志和县志,与当年其曾祖父思园公的事迹先后辉映,闾里传颂,而当年李夫人在丈夫背后的默默付出,也是十分值得尊敬的。
1881年,府丞公潘斯濂在东北沈阳的官邸病故,誉徵公不远万里,奉丧扶柩而归,然后就杜门不出。这时一些姑伯的遗孤,誉徵公也接到膝下抚养,并视同己出,梁老夫人日常也多些宽慰。而李夫人与诸位姑姑经营内务,家中井井有条,家人和睦怡然。
庚子年(1900年)誉徵公曾经昏厥跌伤,几乎危殆,而另一位次室郑夫人也因为难产去世。李夫人甚是彷徨,忙于请医购药,又一次劳瘁忘形。戊申1908年秋天,誉徵公及两个女儿因病先后去世,李夫人十分悲痛地说道,眼前未亡之人恐怕再没有能继承先志,忧国忧君,光大门闾的了。哀悼之下,更加俭朴勤勉,用心持家。不久国家发生了改朝换代,李夫人也忧劳成疾,患上难愈之症,不过仍不时把儿孙召至床前,吩咐叮嘱。晚上也询问过家里已安顿妥当后,才肯入睡。
李夫人一直以冢妇(嫡长子的媳妇)自居,所以一切的拜祭礼仪均要求心念虔诚,所有祭具也擦得干净洁亮。誉徵公在生时,就筹划为父亲府丞公潘斯濂修祠庙,直到庚午1930年,村头村中的“府丞公家庙”最终落成了。李夫人于是焚香祭拜,面对金碧辉煌的新家庙,感慨万分,生平幕幕又浮现眼前。
李夫人生前慈爱守礼,乐于助人,对于亲戚故旧,听到有疾苦无助者,常常递钗赠环以助其贫乏。而自己办事谨慎,生活俭朴,节衣缩食,儿女们常有异议。李夫人则对儿孙谆谆劝勉,以先德为训。而李夫人日常对孙子们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不会因为慈爱而姑息溺惯。后来长孙潘保荫(又名_潘岩)游学德国,在准备考取博士学位时,李夫人仍十分关注他的情况,过了一个月喜讯传来,无奈李夫人再也不能亲眼看到了,令人无限感慨。
二儿子伯樑,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获奖副贡出身(副贡可入国子监读书,将来有资格参加京城的会试),浙江补用道,娶蔡氏为妻。四儿子伯槃,邑增生,两广方言高等学院毕业,娶罗氏为妻,五儿子伯阀,娶金氏为妻,女三人。孙保荫,德国耶纳大学毕业,授经济科博士,保薪、保莳上海光华大学毕业,授文科学士。保萱、保棻俱已上学。女孙四人,曾孙女一人。(注:潘岩、保莳后来在岭南大学任教,解放后潘岩博士在省文史馆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