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太恭人家传译文(誉恩公原配夫人)
原文撰写_伯岳(誉恩公之子)
彭太恭人是出自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的彭氏家族,是清朝的观察使彭湘峰的第三女,也是中宪大夫潘誉恩的嫡配夫人。彭太恭人生于同治12年癸酉四月初二(1873年),她性情温顺端庄,懂礼明诗,从小就为她的母亲张太夫人所钟爱。府丞公潘斯濂在京城任职时,与彭湘峰观察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看过彭公之三女儿,知道她的贤淑,于是就为小儿子潘誉恩送去了聘礼,所以双方家庭在子女年少之时就已订为亲家。
光绪辛巳1881年,府丞公潘斯濂在沈阳任内病故,中宪公潘誉恩奉丧归葬广东,然后谨遵遗训在家乡读书。丙戌1886年正月,农部公潘誉征北上京城参加科举会试,顺便把弟弟潘誉恩也带到北京,入读当时的太学国子监,同时也把潘誉恩与彭太恭人的婚礼办了。这年夏天,当这对新人在村头村潘氏大宗祠摆喜酒时,潘斯濂的母亲梁太夫人、嫡配李太恭人,以及几位庶配夫人都还健在。
彭太恭人与各位姑嫂一起处理家务,很能理解长辈们的意图,也很得大家的欢心。诸位老夫人都是出自名门望族,很讲究礼法,彭太恭人与妯娌婶母相处时间最少,但进退有度、仪容得体、从不僭越。
已丑1889年,彭太恭人的第一个儿子伯炽出生,不幸满月后早殇,李太恭人(潘斯濂的夫人)悼念爱孙,悲伤万分,彭太恭人强忍悲痛,劝解李太恭人,自己只能入夜后枕边垂泪。后来,第二个儿子潘伯嶷出世了,但由于体弱善病,常常彻夜啼哭不休,彭太恭人亲自抱护婴儿,充当襁褓,不放心交给其他婢仆照顾。彭太恭人无微不至的呵护感动了上天,潘伯嶷得以茁壮成长。后来李太恭人平安度过晚年,而彭太恭人也是子孙日盛。
彭太恭人持家相夫教子有条不紊,使中宪公潘誉恩能致力于家乡的各类事务而无后顾之忧。戊申1908年春天,誉恩公赴京师任职,当时彭太恭人带上孩子也一同随行。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间,誉恩公郁郁不得志,而且当时朝廷并没有提供薪俸,一切开支都是自己负责,誉恩公一家也是靠着家乡送来的祖尝租息勉强维持生计。
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时,国家南北分裂,道路隔断,家乡的供给就中断了,誉恩公一家陷入极度困境中。京城与广东南海相隔八千里,迢迢长路,想举家南归,谈何容易。这时誉恩公一家顿感彷徨,担心这次已无生还之望了。当时誉韶之子伯衡也在京城,就留下来与誉恩公一家相互照顾(伯衡为誉恩公之侄,即今天西樵大伟、丽珠的祖父)。
不久伯衡收到家中信件,寄来了路费,催促他赶紧回乡。伯衡暗暗想,这时誉恩公正病卧在床,自己实在不忍离去,但信中父母之严命又不敢违抗,只得婉言相告。彭太恭人十分坚定地敦促侄儿伯衡,叫他赶紧回到父母身边。分别之日,伯衡也是泪流满面,期待日后能报答彭太恭人的恩情。彭太恭人叹息说:“当今乱世,各人都要想办法各自求生,都不知道将来能否平安无事。”然后好言安慰侄儿,并与他挥手相别。
不久京城也开始陷入兵荒马乱之中,城中的亲戚朋友都避祸天津、上海等地,誉恩公一家更加找不到亲友提供帮助,家中维持不了几天就开始断粮了。誉恩公依旧豪放,北风呼呼之中仍不时吟咏,诗声朗朗,且每得佳句。彭太恭人就为儿子伯嶷、伯岳等讲解诗词中的典故,一家人在困境中仍平和温馨,一时忘却了饥寒。但家书和钱资始终没有寄到,誉恩公夫妇和孩子们已命悬一线。
危急之间,竟遇到两位好心人,一位是戏班的杨某,另一位是市集上的开商铺的王五,两人知道誉恩公一家的危难后,接济了一些米面,一家人才幸运地度过厄困,日后才能重见家乡的亲人,这两位普通人的大恩大德令人难忘。日后伯岳长大后,读到这段往事时,感触与父母所经历的危难艰辛,不禁失声痛哭,而彭太恭人听到后连忙呵止。彭太恭人安贫耐苦,委顺乐命的品性非一般人所能及,从中看见她的无涯德量。
民国壬子1912年,誉恩公收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通知回到广东,癸丑1913年,被任命为海南文昌县县长。而彭太恭人当时由于自己的母亲病危,就留在京城没有返粤。到了甲寅1914年春天,彭太恭人才带着儿子们回到了南方,与誉恩公会合。
由于时局初定,地方的秩序还没有恢复正常,中宪公潘誉恩也在研究安抚之计,彭太恭人认为当下宜多行仁政,抚恤孤寡,慎施刑罚,才能固本培元,恢复生机,然后民众才能得以安居乐业,而不会轻易去触犯法律。果然过了数月,当地一片赞扬之声,可谓善政民爱,而彭太恭人确是功不可抹。
彭太恭人生平待人宽恕,勤俭持家,常常教导伯岳等几个儿女要居安不忘危等家训,还常劝诫他们要爱读书,明义理,但不要迂腐,也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误入歧途。犹如古代之贤母持家教子。
甲寅1914年秋天,誉恩公卸任回到广东,到了冬天,家中为二儿子潘伯嶷(号_克刚)办了喜事,娶张氏为妻。乙卯1915年夏天,誉恩公的长女也出嫁了,嫁给麦氏。彭太恭人经历过命悬一线的危难,痛定思痛,更有忧患意识,对儿女的婚嫁之事也十分用心,形神交瘁也不愿片刻自逸。而家中事无巨细,都是亲自检点,身体也因此转坏。
当年的秋天,患上喉疾,且误服了寒凉之药,身体愈加虚弱。喉疾虽然平复了,但不时有晕眩的症状,虽然用了人参进补,但仍不见好转。病情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竟然一病不起。民国四年(1915年)十月十三去世时,享年四十三岁。清朝时被诰封为恭人,壬戌1922年九月迁葬广州大北小金钟岗,丙寅1926年二月与誉恩公合葬。
癸酉1933年秋天,族人商议重修族谱,就将彭太恭人和誉恩公的家传附在族谱中,记述的皆为日常的一些所见所闻。
原文署名为:男_伯岳 谨识 甲戌冬十一月(1934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