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恩在幼童之时就很喜欢词韵曲子,父亲潘斯濂看出我的喜好,就在他担任学政的百忙中,抽空从众多名家作品中挑选辑录一些易学易懂的词律歌韵,每日督促我去学习。父亲去世后,我回到了广东,并进入书塾重新恢复诗书礼经的学习。
那个时候的读书人都追捧八股文为瑰宝,乡里人很少去研究古词之学,偶有一两个人去研究一下,都会被嬉笑而只好放弃。而誉恩我受父亲影响是真心喜好,用心学习,不敢稍废。
以前我写作词章时,总是随作随丢,没有半点记录,不是不想保存,而是没有配成曲子。现将部分词章稍作删改,集成一册名叫《樵山集》,意指我身为西樵山之人,居住在西樵山之地,所游所处所歌所咏,无不是关于西樵山的居多。既然开门即见西樵山,命名为《樵山集》再好不过了。
《樵山集》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不过我会把它作为一种勉励和鞭策,使我自觉恪守先父的遗训,坚持好学不怠。
光绪十九年(1893年)
潘誉恩
(誉恩公字东垣/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