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广西潘氏兆麟公宗支道光版《重修族谱序》译文
原文
道光十六年 耀乾公
滩浪潘氏道光年《重修族谱序》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十五日(1836年),滩浪潘氏耀乾公在族谱重修时所撰写的。耀乾公,字_敬三,榜名_兆鳌,别号_海山,清朝邑庠生,钦州地区的府试冠军,生于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娶李氏,生一子。耀乾公因为替朝廷办事有功,获赏六品军功顶戴。耀乾公所撰写的《重修族谱序》内容大意为:
家族中有家乘族谱,就像邑府中有县志、府志,或古代各国有各自的国史一样。虽然家族碟谱中所记的内容,仅涉及祖先的名讳事迹、历代子孙的承继关系、族人的生卒婚娶等,历代族谱的样式也都差不多,不过古人曾说,看着自己的族谱,孝悌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可见修族谱不仅仅是为了尊敬祖宗,团结族人,它的意义还十分地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族中门派分支越来越多,源流始末跨度越来越大,这都会令人一时难以梳理明白。只能把现有的信息一一列出,留存给后人将来去追溯考证,也方便今天的人追远报本,这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宗族中有的人认为,对于本族繁衍的世代次序不必考究过远,不过如果族中历史传闻记录不详细,世系始末不能连续,则如何能继承光大前人的付出?如何能把先辈的故事转述给后代?如何能把当代人的成就和意愿流传下去?所以族谱不能不修,而且修谱之事必须尽善尽美。
我在丙申1836年的科举郡试中落第,回乡后与村中父老子弟谈论孝友之道和续修族谱之事,自愧不学无术,难以担当承前启后的修谱重任。当时好友箎伯,名潘埙,在“半间堂别墅”教读,他在讲课之余,向我介绍了历代先人的事迹,以及祖先的世泽流长,讲了一整天仍谆谆而不倦,我恭敬受教,且感触良多。他还拿出收藏的碟谱,我心砰砰跳,跪着阅读这些珍贵的资料,不过始终不敢担当续修族谱的重任。
这时安潮黄君来访,想推荐我去教书,虽然再三推辞,还是没能推掉,最后勉强答应过去帮忙。家中栋梁四叔(即国基公)说,你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应该到外面去拜名师求学,以求科举功名上进取,去书塾教书还是太早了点,虽然可以边教学边自修,不过外面的世界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后来我还是去了书塾任教,设帐为童子们讲学,另外也继续苦读经史,准备科举。不过,我还是时常想起修谱之事,每次为祖先上香时都暗自叹息,毕竟有木本水源之情,想征集考证有关资料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于是就开始搜集打听族人的旧谱,发现有大美公(即滩浪有华公)手订的族谱。参详其中各章节内容,世系先后有序,历代祖先位列其中,有如天上拱列的灿烂星宿,我情不自禁地赞叹。
于是就急忙把其中未曾记载的或不太清晰的内容,向族中叔伯父老们请教,将采集的内容根据世次先后补记谱中,不过旁派分支的情况遗失很多,能找到的也不到百之一、二。
岁月如梭,自从应祥公(讳_兆麟)从南海迁居钦州以来,到现在已是第八代了。期间历代人物众多,枝繁叶茂,而且迁徙各地的也不少,其中的故事传说也多有失真,不禁有数典忘祖之叹。
不过毕竟先有小河,才可汇而成海,所以祖先前行的足迹要尽量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我就把所知道而家谱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和故事整理成一卷,还叫我儿子帮忙撰写其中的说明,互相修订校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可以沿袭前人修谱的风格习惯,将新修之谱编辑成册。
族谱家乘的作用在于弘扬先祖美德,推崇孝道,使后人牢记和尊重前辈先人们的名讳,懂得感恩父母,爱护兄弟姊妹的孝悌之道。这也是家谱与国史、县志等的区别所在。四叔父看到我整理的家谱后,十分高兴,连忙拿给我父亲看,告诉他我整理出来的成果。
我们一族原籍广东南海,自从开堂立号以来,延续至今已经五百多年了,子孙越来越繁茂,家族世系也越来越难稽考了,原来的宗族联盟也消散了,总族谱也难觅踪迹。自从清朝初年我们的祖先来到钦州,并迁入贴浪村,后又迁往如昔乡,历代迁徙不定,距今已有两百年了。我们做子孙的可以追溯得知祖先的名字和事迹,正是因为有这些家谱代代相传。谱存则族合,谱亡则族离。而现在许多人都不重视家谱的续修和保护,这将是十分可悲的!
我今天有幸能延续家谱中清晰不乱的世系次序,保持相应年代的准确无误,不明的添加注释,存疑的先空缺留待后人考证,并写下了这篇序言。这时正是大清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季节为丙申冬十月十五日。兆麟公的第九世孙,钦州官学生员,潘耀乾拜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