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广西潘氏兆麟公宗支乾隆版《族谱序》译文
原文 清乾隆五年 有华公
从滩浪潘氏族人收藏的老族谱可以看到,滩浪潘氏乾隆年《族谱序》是清朝乾隆五年三月初三日,滩浪潘氏有华公在修族谱时所撰写的。有华公,字_大美,号_素蓭,谥号_庄敏,为当时钦州的武学生,是从南海迁钦州的兆麟公的曾孙,也即是悦榕公第十五传孙,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十年,即1695-1745年,共育有一子六女。有华公所撰写的《族谱序》内容大意为:
常言道,国有史书典谟,家有族谱家乘,而家与国其实是互通的,家中的伦理孝悌可转变为对君对国的忠义,所以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别。国家以经典史籍记载忠将良臣,区分善恶,使人们能够是非分明。而家族是用族谱来记录祖先父辈等的情况,明确世系的开始和后续,使得家族中的长幼尊卑明白无乱。
如果人生于宇宙之中,却不知自己的祖先根源,不识家族的迁徙因由始末,不分前辈长幼,将如何去体现自己追远报本之真诚。通常称始祖为鼻祖,称远孙为耳孙,不过虽然鼻子和耳朵长在同一个身体上,但是它们却不能相见。如果不追溯清楚来龙去脉,难免会有数典忘祖之叹。
我们的始祖生活之地是位于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百滘堡黎村凤乡潘氏大宗祠,分支来到广西钦州已经一百多年了,由于没有见过族谱而无从查证溯源,所以一直抚心难安。(注:清初时,兆鮫、兆鳄、兆鲤、兆麟四兄弟迁钦,所带家谱应该会存在长房的兆鮫公一支门下,所以这里,属四房兆麟公后嗣的有华公说没有见过族谱并不奇怪。)于是我就开始去追查上溯祖先的世系,虽然其他堂口分支难以查考,但我们这支的情况,从族中的父老叔伯口中可以获得不少传闻。
我的曾祖父称为兆麟公,传闻他没有继承祖先耕读之志,竟然奔走于天涯海角间,以贸易为业。并迷恋上了广西越南的青山秀水,就是不返本还源,不回到故乡。竟说自己无面见江东父老,宁愿象唐代的高僧诗人“可止”一样,隐居于边陲之地,每日以山林与黄鸟为伴。(注:原文中“可止”是指唐代一位诗人高僧,如下为他写及隐居山林和黄鸟的诗《精舍遇雨》,诗文曰:“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看起来我们的祖先兆麟公,迷恋他乡如掌上明珠一样,离弃故乡的土地犹如把苦涩的李子丢弃路旁,难道对故土的感情还不如天上的飞鸟吗?其实不是,想象当时的情景(注:应该是暗指清初时故乡被清兵围城,晚明军队与八旗清兵在西南也是混战十年),先祖兆麟公进也不能,退也不行,最后只有迁入当地贴浪村成家立室(注:最早时贴浪村位于今天防城港市附近的农村,又读为滩浪,后来兆麟公的子孙才迁至东兴市附近的那梭镇一带,那里渐渐也被称作滩浪村。),当时兆麟公娶了黄勤户的第十个女儿,黄氏过门时,嫁妆就有水田一分(注:一分即十分之一亩),另外还有相当于三斗米价钱的嫁资,当年就是靠这些起家的。
我祖父钦宇公生下了父亲与叔伯共三人,从此一家人亲密无间地,在贴浪这片山村里生活着,并开始各自分支。其中伯父承祷、叔父承福,各有其子孙分支派系,父亲承祈公,母亲为李氏,后来李夫人与子孙们迁入那谢村居住,并购置田产,开始新生活。之后生下了我和兄弟共四人,长兄有兰,次兄有芳,三兄有葵。四兄弟虽是同胞,不过长大后各人也是各有抱负,后来也各自开支散叶,没有在那谢村一起生活。
其实我何德何能敢修族谱,只是自己担心后世的子孙,不知到我们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祖先长辈的名字,所以特地整理出来留给后人,让他们能够知道祖先生活安息的土地,能够知道自己出自哪个支派。使各位孝子贤孙修建宗祠、追远报本之时也有个依据,不会弄错祖先的名讳。
我现在已是年迈,只愿我族子子孙孙繁盛如蛰蛰螽斯,后代瓜瓞绵绵(比喻子孙繁衍,后继不绝。),是我的最大愿望。谨写下此序,时间是大清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初三日,大清乾隆五年三月初三日,钦州武学生,有华拜撰。(有华公即大美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