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百西村头
百西村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786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清潘氏族谱原序译文

(2023-09-29 09:33:11)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历史

图片

分类: 族谱类,祭祖、庆典等活动
                               河清潘氏族谱原序译文

原序1译文 :
       自从盘古刀劈混沌,天地分开,万物蕃衍,姓氏就产生了。夏商周的时候,有的以父王的名字作为姓氏,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有的以封地作为姓氏。如我毕公高之子季孙公封于潘地,所以其子孙就以潘为姓氏,潘氏源于荥阳,而蕃衍昌盛传遍天下。我的先祖潘有光原是来自江北来安的显贵家族,宋朝末年,宦游广东,定居在率西水边的芦竹村。啊!现在繁衍昌盛,过去却不明白自己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开始迁居直到现在,经过两次战乱,想想祖先的训诫,我年老健忘,家中老人早就去世了,梦中思念,深感遗憾。哎呀!古人有的把封有爵位当 过官的人作为始祖,有的把始迁的人当作始祖。今天不能向上追溯自己出自哪位祖先。世系也已经划分,自然就不敢僭越。就是说,我的祖先一同从来安迁出,虽然有三二个兄弟,但现在各自以自己的祖先为始祖。各自尊崇祭祀自己的祖先。都不向上追溯自己出自哪位先祖。我既然有感于祖宗生我养我,怎么能不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记述氏族的源流,从始迁祖开始编辑族谱,用以告诉将来的人。何况后人看今天,也就是今人看过去。倘若有孝子贤孙,世世代代接着编辑族谱,直到累积数卷,使它条分缕析,了如指掌,那么这一部谱牒,姑且以此作为对将来修谱者的一种帮助吧。
                      洪武二十一年岁次戊辰春王正月谷旦,元孙瑞生嘉隆氏谨识

 
原序2译文:
    国史,家谱,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欧阳永叔有欧阳族谱,苏老泉有眉山族谱。过去显贵的大家族传承数十上百代,而祖宗的家规,子孙的世系,清晰可考。一定要凭借人,来让它流传。我的始迁祖潘有光是典式堂的大宗。宋朝末年,来到南方,定居了五代,到了我太高祖潘嘉隆,修成族谱,凡是始祖遗留的谋略与世代接续,以及所从事的职业,都可以考证。我想源头久远,应该恪守祖训,不要忘记。从五世以下,续修为族谱,记录下来予以收藏,将今天的真实情况传给后人。从数代人之后追忆讲述往事与风流雅韵,让它能流传下去,在断碣残碑上加以考证。我怎么敢悠闲自乐呢!更希望后人中有志同道合的人,随时接着编修族谱,直到永远。
                 嘉靖六年岁丁亥冬十月望日    十世宗孙原阙一字邦节谨序

原序3译文:
    说到族氏的兴起,就要说到上古的时候,人们是因出生而把母亲的姓赐给他,后来,又赏土封地,赐以某氏,有的以谥号为氏,有的以名字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封地为氏。《周礼·春官》说,小史掌管世系,这就是他的工作。魏晋以后,也有掌管图谱(族谱)的机构。中原一带的文献容易征求,那些边远的角落、偏僻的地方,怎么能详尽地记述呢?不过把自迁徙以来的人都写进族谱,后代子孙按照图谱接着修纂,就可以了。考查我潘氏,肇始于荥阳,历经汉唐,分枝发派到了江南的湖州、杭州,江北的来安。我的祖先潘有光宦游广东,用节约下来的钱买田造房,居住在芦竹村。虽然经历人世已经非常遥远,幸亏邦节公继承嘉隆公增修族谱,以及各房分谱不遗失,还能考证先辈。然则从邦节公续修族谱之后,我族人丁日益繁衍,不能不继续修谱。潘惟信年少时,曾经感慨自已有志向,随 从家乡的先生宦游,天下各地族谱我都看过,情况不完全一样。只有浙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十三代人同居在一起,沐浴着絫絫恩惠与厚爱。所撰修的宗谱昭穆行次实实在在,打开族谱,一目了然。我们就仿照郑氏族谱来编修自家的家谱。至于跟着义门的足迹,让祖宗的功业增加光彩,终究要寄希望于后人。
                              十二世支孙惟信百拜谨识

原序4译文:
    如果宗法制度不建立,能够尊敬祖宗的人大概就很少了,其弊端就不用言说了。自古以来,那些不知耻辱的人,攀附权贵名门,相互通用族谱。如罗威派人贿赂权贵,自称宗侄,还说自己是仰慕他的文才。有的人竟然想以此求得宠幸与官职。尊奉义父如同自己的生身父亲。对待赵氏巫婆,彦昭用侍奉婆母的礼节来侍奉她。那张孟冒姓灌氏,李元亮冒姓骆氏,就不多说了。宗法制度不建立,致使姓氏一天一天地乱下去。真是感叹不尽啦。所以要使姓氏不乱,谱牒就不能不研究。要研究谱牒,应当把宗法作为首要的事情。《礼记》说:诸侯长子以外的儿子叫别子,别子必须另立一家,使自己成为这一家支的始祖。继承别子的称大宗,继承父亲的称小宗。有百世不变的大宗,有五世就变的小宗。大宗是永世不变的继承别子的嫡长子系统,小宗是五世一变的没有继承权的庶子系统。大宗已经创立在前面,小宗又创立在后面,使他们各自尊崇、祭祀自已的先祖,各自统领自已的家族。那么尊崇孝敬祖宗的意义就齐备了。潘隆璧向来有志向但未实现,但现在因谱牒缺乏,我于是高兴与族人一起重新校订而续修族谱。谱牒编修好了,世系就清楚,宗法就蕴含在其中,尊祖敬宗就表现在其中。又哪里有姓氏的紊乱呢?
              乾隆十七年岁次元黓涒陬月之吉  十五世孙隆璧介昭聘山氏谨识


原序5译文:
    家里的族谱,是用来记录昭穆次序、确定世系、明晓人伦、团结族众、尊敬祖宗的,也是积德行善而不显扬自己,并致力仁义而独自前行。
凡是国史与郡县等地方志没有采写的,就借助这族谱来加以彰显,族谱的作用多么重要啊!不过流传的时间久远,多方面搜集是很艰难的,有些事情编纂辑录起来要求全面是困难的,要求全面而且真切实在就更困难了。这大概是既有幸又不幸的事情吧。
    我的始祖从宋代咸湻年间,定居在这里,历经元明直到现在,五百多年了。风化霜浸,虫蛀鼠咬,战火焚烧,很多族谱因霉烂而消毁了。就是残缺不全的族谱也不容易找到。幸亏先辈中有人辑录,这就是继续起来成人之美,五世伯祖嘉隆公生在元明交替之时,考虑到以前的世系因久远而湮灭,就在洪武年间创修宗谱,规模已经粗略具备,留给后人。从那时候起一直到后来,一代接一代地不断增加补充,有的记录详实,有的记录简要,已经具有宗谱的体例。其中隔世而兴旺发达,远的六七十年,近的不到四五十年。所以族谱记录无不全面而详实的。道光甲申年,大规模修谱,族人都集聚在一起,鉴塘叔与我共同拿着笔袋从事修谱工作,当时才能出众的人操弄笔墨,老年人讲述所见所闻,接着以前的旧谱续修成功。在数十年以前的,仍然全部照抄旧谱,在数十年以内的,就根据大家知道的、以及长老们口头讲述的情况和碑文墓志等遗留下来的文章所记载的资料,详细而慎重地进行取舍,谨慎书写。共经历六个月,全谱修成,这是多么值得庆幸事情啦!
    族谱刚刚修完,鉴塘叔就不幸去世了。我想先辈创修族谱流传后世的善举与连续记述的辛劳,都是后人所应当仿效的。借此记录前辈人的功劳,于是就写下了这篇序言。
                                       十八世支孙澍漳谨序

(注:上述族谱序译文由湖北潘成忠老师所译)
河清潘氏族谱原序译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