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不甘人后的世德堂子弟潘志勇
位于西樵山下的百西村头村有一座恢宏的清代建筑_南海世德堂潘氏大宗祠,在宗祠正厅的顶梁柱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悦意愉心凤地灵钟芝兰茂盛流芳远,榕蟠桂声麟才秀出邦国勋荣杰士稠。”两句最开头的两个字悦榕,是指潘氏世德堂的始祖悦榕太公,对联描绘了村头村(古称凤溪),确是人杰地灵,约七百年间潘氏世德堂历代子孙勤奋耕读、人才辈出,或造福桑梓,或踊跃报国,世德堂自清代起也渐成南海望族。而这副对联正是族中兰桂子孙之一的潘志勇联名父兄一起捐赠给潘氏大宗祠的。
潘志勇出生于村头村,曾就读于西樵的南海中学,成人后投身商海,经过长期的拼搏和努力,成为了地方房地产龙头企业海逸集团的掌舵人,还被选为南海房地产协会的会长。事业有成的潘志勇饮水思源,不忘家乡和母校,虽然移居佛山桂城多年,但志勇时常记挂家乡的亲人和村头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每逢家乡或母校举办重大的活动、或者村中兄弟与宗亲联谊、或者家乡有修桥补路之事,志勇必是鼎力支持、踊跃捐助。如每年的重阳敬老活动及六祖诞纪念活动,还有清明祭祀太公等公共活动,志勇与家人总是热心赞助。在2012年,志勇与父亲潘承海一起提出了重建世德堂潘氏大宗祠后楼的倡议,屹立于大宗祠背后的高大后楼已消失数十年,后楼重建倡议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于是志勇与父亲承海叔,及兄长志尧、志豪一起,联名捐助后楼重建款项共200万元,这在十年前曾轰动一时,成为乡间美谈。在志勇一家的带动下,海内外的世德堂子孙、各地热心人士及宗亲友人纷纷解囊相助,共筹善款约四百万元,使潘氏大宗祠后楼如期奠基开工并顺利落成。宗祠后楼的竣工典礼与百西村头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揭牌仪式同时举行,世德堂潘氏子孙可谓双喜临门。而后楼工程的奠基仪式、升梁仪式及竣工典礼等活动,还有潘氏大宗祠的大规模修缮工程等,志勇也有慷慨解囊,捐款超过20万元,为善不甘人后。近年在家乡南海中学举办的校庆活动上,志勇也为师生们捐资约10万元,对家乡的教育事业表达了自己拳拳的赤子之心。
志勇不但支持西樵家乡的公益事业,对本省的潘氏宗亲文化建设也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在最近南雄珠玑巷潘氏大宗祠的修建项目中,志勇也是筹集善款的领头羊,他以家中三兄弟的名义,率先为珠玑巷潘氏大宗祠项目捐赠了50万元善款,为本省潘氏宗亲作出了贡献和表率,也带动了乡亲们和其他广大宗亲对珠玑巷宗祠项目的积极响应,志勇也收获了各地宗长的敬佩和赞扬。
志勇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绅和大力支持家乡公益的慈善家,而且还是一位大孝子。志勇之父潘承海前辈,是村中土生土长的共产党员,生前长期担任村头村的村长、百西乡干部,带领全体村民经历了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无数风风雨雨,也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古迹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村民心中值得信赖的好干部。承海前辈退休后仍热心为公,不但与家人捐资200万元复建宗祠后楼,还亲力亲为监督整个后楼工程的进展和细节。另外,对村里申请历史文化名村认证和六祖诞民俗活动申遗等事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汗水,是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乡干部。而且,承海前辈还培养教育出了家中三个出色的儿子,除了从事房地产的志勇,还有从商的长子志尧和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次子志豪,他们都作出了很好的成绩,是族中的优秀子弟。在八十多岁的承海叔病重住院期间,志勇及兄长们一直伺候老人于病榻前,直至老父亲安然仙去。志勇三兄弟在其父亲生前也是极尽孝道,百忙中也不忘常回家看看,还为老人在村中盖起新房子养老,三兄弟的孝名流传坊间。
(潘志勇与父亲潘承海在宗祠后楼重建奠基典礼上)
潘氏世德堂出现了潘志勇这样优秀的子孙,其实并不奇怪。南海潘氏世德堂历史久远,自南宋末年从中原南迁岭南已近八百年,定居于西樵山下的百西村头村也近七百年,族中一直崇文重教,宗族的家训更是鼓励族人子弟,勤奋耕读之余,要士农工商宜执一艺,而且要兄弟互勉、和衷共济,并强调了诚信和孝悌的为人之道。自明清代至今,南海潘氏世德堂可谓芝兰茂盛流芳远,俊才辈出。族中子弟考上国子监、秀才、副贡者近百人,考中举人的共九人,而成为进士的有两人。其中道光丁未科进士潘斯濂更是晋身翰林院,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历任翰林院编修、钦差大臣监察御史、监督科举考试的提督学政、京城会试官员、顺天府及奉天府府丞等职,为国家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最后病故于沈阳的任上。斯濂公对家乡的贡献也很大,他曾利用当时在京师为官的机会,成功争取朝廷拨回被挪用桑园围大堤水利维护资金,使南海、九江、顺德一带万千民众免遭水患多年,可谓造福乡梓。数百年间如斯濂公、承海叔、志勇兄弟一般兢兢业业服务社会,心怀国家又感念家乡,不遗余力于公益之事的世徳堂子弟不胜枚举,在新修族谱中已多作介绍。祝愿未来岁月中,潘氏子孙们继续传承家训,谨慎为人,勇于开拓新天地,业有所成者不忘故土、不忘公益,自信昂然立足社会,一直做个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文生谨撰于
2023年7月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