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民乐窦记》
清道光年进士
潘斯濂
译文大意:
西樵这块地方,东面滨临北江,西面滨临西江,江水从西北面来,然后向东流去。由于两江常发大水,西樵大地也常受水患的困扰。前人很早就开始筑堤修坝防御洪灾,并每隔数里都在通往北江的水道上建窦修闸,起到蓄水和排涝的作用。由于江面随潮汐而升降,所以水闸窦门的开启和关闭,与西樵千倾农田的旱涝密切相关,当江水涨得太多,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民众的安危。特别是沟通内外的窦闸,更加容易被洪水所冲垮。
民乐窦旧时隶属于百滘堡和云津堡,最早创建于宋代,清朝嘉庆年间先叔祖焯堂公(即思园公之弟健明公)曾指挥民乐窦的维修整治,使其更加坚固,西樵百姓觉得从此可高枕无忧了。去年大路围的窦闸被洪水冲垮了,淹没了大片农田和家园,翰堀太史听到此事就对我(潘斯濂)说,希望嘱咐家乡的百姓,要以此事为鉴,千万不要忽略对窦闸的维修加固,以免再有水闸被冲垮而祸及百姓。我急忙写信告知家中的众位叔伯,于是鹤洲公(即潘以翎,健明公之子)与家里众人商议后取得一致意见,大家均同意重修民乐窦。很快开始规划图纸,采石取土,断流疏渠,筑基固址,建闸吊门,整个工程持续了半年终于大功告成,一座全新的民乐窦闸拔地而起,重修工程圆满竣工。
自从我到京城供职以来,未能为朝廷多献计献策,而我为民解困谋福之心未敢丢弃。何况家乡西樵的桑基之地,是宗亲乡朋的美丽家园,其安危更是每日不忘。我收到家书喜讯,得知民乐窦重修已告成功,于是写下此文以表达我的喜悦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