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西樵百西村头村1

标签:
教育文化365杂谈 |
分类: 村中历史与传说、丛书目录 |
村头村从清末至抗战前夕的百多年间,在南海桑园围一带曾经辉煌一时。大约在清嘉庆年间,由于思园公的高瞻远瞩,购得了香山县(后称中山县)一些濒海沙坦的开发权,再经过履道、豫顺两堂“健”、“以”、“斯”三代人的辛勤围垦开拓,村头村潘氏家族慢慢拥有了万顷沙北部一带广袤的良田,百西村头村也逐步富裕起来。村民购买力的提高,也带动了村头自建的市集_大岗墟的繁荣兴旺,同时也把周边的消费人群和财富也吸引了过来。那时附近的民乐市、官山墟等地还只是些小村庄。
在开发沙田农业的同时,当年思园公还根据礼俗与孝义的原则,提前制定了一套完整而公平的分配制度(即豫顺堂规约,之后潘斯濂修订为履道堂规约),当村头潘氏家族沙田拓展面积越来越大、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时,这套制度的优越性就被充分体现出来,它使村头村的许多潘氏族人在清末民初时已提前进入了类似福利社会。在严格的共商监督制度下,每年的财富收入不会被少数人独得,而是按章按例分摊到宗族祠堂、各家庭男丁劳动力、老幼妇寡补助、科举学子奖励、以及全村的公共事业上,几乎全村人都能被惠及。例如,在履道堂规约中,规定沙田尝产收益开支的项目就包括:缴纳税粮,日常经营开支,族中祭祀开支,族人喜庆花红,修葺祖祠、祖墓、公众门楼、及水塘河涌修整的开支;另外还有孤寡老人体恤金,长寿老人敬老金,族人添丁时发“汤饼金”,小孩入学发“书金”,娶妻时发“吉利金”,赴京会试、朝考发给“京费”,女儿有“妆银”、“针线银”、“嫁银”,奋志功名的子孙增发花红金(功名越高每年分得的也越高,分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等档次.),还有荒灾之年赈恤的开支等等。另外由履道堂各房派出代表任其尝产的经理,共同监督管理家族财产的经营和分配,严防个人侵吞公产。
随着村头村潘氏族人的逐步富裕,当时世德堂的子孙们在经济上、在科举仕途上也开始有了不俗的表现。其中村头村的面貌更是面貌一新,大祠堂、文武庙及各代先祖祠堂得以修建或扩建;旧庄、新庄、和恒大街一带的体现清代官衔爵位的青砖镬耳大屋越建越多。除了潘氏大宗祠和大庙,当年有代表性的精美建筑还包括:思园公的资政大夫第及四柱大厅,潘斯濂的庭院园林住宅太史第,华清公的船厅式镬耳大屋,工艺绝伦的祥斋祖祠和府丞公家庙等;另外通往村外的“河阳古道”全部铺砌了大石板,并一直铺至新开村口(世德堂三房的新村);即使在当年的西江决堤或大洪灾之年,村头也能凭自己的财力物力妥善处理、并安置好本村的灾民;另外还建起了繁华的大岗墟市场,吸引着西樵一带及周边的财富不断涌向村头村。那时百西村头村在当地一时无可匹敌,乡人甚至把村头村比喻为“小广州”。另外从道光年间开始,村头村的秀才、举人、进士、后来的大学生、留学生逐渐增多,政府中担任文职、武职的也不少,使村头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先后有多人成为南海县志中标榜的人物,这些都是村头村曾经辉煌的标志。
从历史的长河看,村头村的辉煌是短暂的,而且这一刹那的光芒也是思园公、健明公、虚谷公、慎峯公、云鸿公、湘南公等数代西樵村头村人辛勤的开拓围垦,加上珠江河神和沙田土地之神的幸运眷顾才换取得来的。希望今后西樵村头村中各位河阳潘岳的子孙们,能从本族的历史中受到启发,在不久的将来令村头村再一次地兴旺起来,也努力把这个潘氏族人生活了近700年的古老村庄建设得越来越漂亮,历史古迹保护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