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丛记(下)
摘自清末进士潘敬《樵山续著》
贤王祠者,即满人所谓彼太祖入关时功绩最多之七亲王合祀之庙也,曲槛长廊,宏梁巨础。规模虽大,而今已矣。城南有广慈寺,城东有永光寺、观音阁,城内则有崇寿寺、长安寺、孔子庙等,不一而足。而长安寺最古,崇寿寺亦以古塔名于时。惟回民(伊斯兰教众)共同游览之名所,推东关之小河沿为最。一至夏日,莲池泛舟,水阁进酒,荷蕖送香,炎暑全胠。盖又沈阳绝妙之消夏地也。
附近有一雄大建筑物,时时印入吾人眼帘者,即此数年前震惊全世之有名鼠疫会议所故址。河沿之下流,屈曲注于浑河,故亦以小沈水名。奉天公园,在小西边门外,历年未久,绝少古趣。然公园为都市之游息地,影响于市民卫生者,至重至巨。辽宁人士能审乎此,谓非理想进步之一徵欤?

辽宁人乡土观念较关内为笃,然其勤苦质朴之风,则又迥非关内所可企及。其故由于天时地理人事,煎迫酝酿,遂以成习。气候严寒,劳动不辍。道路险恶,拓垦费时,马贼猖獗,人有戒心。有此数因,生活之苦,不可言喻。而城内尺土如金,屋价之贵,几埒沪渎。故中级市民若有十余间不动产,便可以为数口坐吃之资。民间至今,似尚未发现政治之欲望,但求粗粮布衣,安稳度日。累年所食,不外高粱蜀黍稻米等物。以米为常食者,固不多见。即如北京所食之面粉,亦非每食必具之品。至所著之衣,男女老幼,率不外老黑布一种。
而公众之嗜好,大率以戏(曲)为归著点。沈阳为边陲开府之首区,剧场之多,固不足怪。乃至一县一镇、一村落,亦各有相当之剧场。而每戏必又男女杂糅,绘声绘色,[此风在外县尤甚]而土人竟顾而乐之。宜乎全国所艳称之“坤角”(戏曲的女演员),多为辽省之出产也。戏台构造,与津埠相同。组织法,亦尽善尽美,此又北平所弗及。考昔年“坤角”之美者,有小香水、小翠喜、小玉喜、小菠菜、小白菜等,皆为彼中翘楚。即唱念作俱佳之小菊芬,亦为辽籍。以予一人之美感,为读者告,辽省妇人,似不逊于古都也。

辽人每以纳“坤角”为室,为惟一乐道,此风似亦沾染于旧都昔日习惯矣。此外更有二事,雅不直奉俗之所为者。即彼中下级人民,往往以未及婚期之童子,强为完婚成年之妇,因以障害其生殖之机能是也。其第二事则奉俗往往父子姑媳,及其他之家人,夜中或共寝一大土炕,或分据两炕,既不设帷,复鲜障隔。而其两炕相距,真可谓间不容尺。此其故,一由于人多屋暖,火炕省费。二由于屋贵出租,以补家用。要之人生秘密,不能公开,墙茨且不戒,况此一鞭可及者乎?然即此亦可想见当年水草生活之形状,并可联想内外蒙古家庭风纪之为若何矣。诸君阅余所记,抚今追昔,能不凛然兴感乎?
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三近
寄自北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