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松鳞义庄
义庄就相当于岭南地区的大家族堂口,义庄内建有供奉族内先贤的家祠和供族内子弟读书的书屋,义庄由一定的公共祖产维持运作,义庄也会出资赞助族内的各种福利慈善事宜。最早的义庄出现在宋代苏州,是范仲淹建立的范氏义庄。苏州悬桥巷的潘氏松鳞义庄建于道光十二年,庄内仍保留了一方石碑,记述了义庄建立的过程,文为《松鳞义庄记》。松鳞义庄是道光翰林进士、清代著名藏书家、书画家潘遵祁,奉祖遗命修建的。潘家上下几代都喜欢藏书,在清末战乱中也抢救了不少珍贵图书,为国家民族出力不少。



潘氏松鳞义庄原建筑的图示可以看到其规模宏大,庄内有花园楼阁、多位潘公的祠堂、书楼书屋、厨房仓库等。今天该义庄已被拆掉大半,剩下的经过装修成为了一家旅馆饭店。


《松鳞义庄记》
-----
道光十二年壬辰春三月,荥阳潘氏建立松鳞义庄于郡城之东偏。越二十余年,岁有增置,经定章程,详载规条中,既周且备,而未有庄记以志缘起。于是,掌庄遵祁、西甫属奂为之记。曰:荥阳系出徽州大阜村。康熙间,候选主事其蔚公迁吴郡,分九派,三传至贡湖公。公生三子,榕皋公、畏堂公、云浦公,父子兄弟俱膺一品封诰。高其庄门,颜之曰“光禄公祠”。盖庄之设也,由来旧矣。先是贡湖公授祭田,供祭祀,手书遗训,俟后人之赢,济族人之绌。榕皋公暨理斋公为其长房之子,若孙恪奉遗训,欲仿范氏良规,厚宗赡族,累积之有年矣。顾有志而未及行,遵祁、希甫先后遭大父、父丧才逾冠耳,奋乎此举,捐田一千四亩,又造作庄屋一所。当是时,从兄曾沂设丰豫备荒仓,惠邻里乡党。而惠族之事,遵祁等必咨询焉,以请命芝轩相国故,云浦公支下捐二百亩,又畏堂公支下捐番银二千,资其费用,既复积租入之余益,置九百九十亩,贡湖公旧遗十六亩亦归入庄以原其所始,共田二千二百二十亩有奇。更为之遍告族党,汇修支谱,谱之与田有相济然。承遗志、妥先灵、具豆笾、尽享祀,三房所共之。而经始成终者由长房,是故遵祁、希甫实掌庄务,世世后子孙其毋替。奂昔馆于荥阳氏,榕皋公优游在籍,理斋公色笑承欢膝下。奉《太上感应篇》为家塾课程,清晨令盥读。每叹曰:世途叵测,类皆壅塞莫可为,为善最乐东平王。处家一言,其终身行之,可乎?而善之道广要,必本分之所当为,此义庄之举也。所以完吾人本分事也。周公燕兄弟而作常棣,召穆公合九族以歌之。其六章曰: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其七章曰: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传曰:九族会。曰:和若乃同姓从宗合族以食,老有终,幼有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养,嫁子娶妇皆有度,送敛营葬皆有制。以言乎善,善莫大焉,以言乎乐,乐莫甚焉,和之至也。荥阳氏厚宗赡族之意,蕴蓄既久,后启之贤,克光前型,如山之幽远,如涧之流长。松鳞义庄其继范氏而兴也夫。--------------
咸丰三年癸丑秋九月长洲陈奂谨撰并书 (《松鳞义庄记》原文由网上分享者整理)




潘氏松鳞义庄内,有一栋著名的藏书楼,是乾隆年间的举人、著名藏书家黄丕烈修建,曾收藏了诸多宋代作品和许多珍贵书籍,被誉为“百宋一廛(chán)”,意指一小书楼内竟藏有宋代珍品过百种。而修建松鳞义庄的潘遵祁,其祖父潘奕隽是乾隆34年的三甲进士,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与黄丕烈是同道好友,黄丕烈家道中落之后,藏书楼最后成为潘家物业,潘遵祁修建义庄时,保留了这栋著名的藏书楼。



苏州古城内东侧的悬桥巷,离热闹的观前街和平江路不远,是一条数百米长的宁静小巷,从巷口的指示牌上可以看出,这不起眼的小巷,古代却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清末状元洪钧的故居、潘氏松鳞义庄、“百宋一廛”藏书楼、丁氏祠堂义庄,以及其他一些名人的故居庵庐都曾隐身于这条小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