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潘斯濂书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拓本介绍
Pan_ws
2012-05
潘斯濂的书法十分精美,在清末民国时,许多中外爱好中国书法的人都喜欢收藏潘斯濂的书法作品。新中国建立后,本村的清朝进士潘斯濂仍被书法界公认为是清代广东省书法的重要人物,曾有书法名家评价潘斯濂为“施之政事于物有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两年前,有人把潘斯濂所书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拓本拿出拍卖,后被一名来自佛山地区的人拍得收藏,现已难觅踪迹。虽然只展示了两页,足以见识一百五十年前潘斯濂前辈的书法修为,每个字的笔锋力度均匀,犹如出自印刷机,不愧是三十多年的文耕功力。(阴骘yīn
zhì,比喻阴德)
从书末页可以看出,该篇《文帝阴骘文》是潘斯濂在同治癸亥年五月朔日,即1863年农历五月初一,沐浴熏香后在书房静心虔诚而书。过了几年,家里人可能应众多亲友之约,将潘斯濂的这篇精美书法拿去出版。而第二次印刷出版是六十多年后的1928年。


书中的后记是潘斯濂的第三个儿子潘誉华所写,叙述的故事写道:先父府丞公(潘斯濂)所书的《文帝阴骘文》原版收藏在家里,经过了六十多年,后两页已脱失。本来想找回拓本补刻,谁知也散失无踪。幸运的是五六年前,誉华在市集中买到了一本旧版,虽然前面已损毁,好在后面的还完好如初。于是将两本凑成一本,将有蛀蚀的地方用硃墨填补,然后交付印刷再版。这次失而复得,真是天大的幸运。民国戊辰年仲春之月既望,即民国1928年农历五月十六,潘誉华谨记。
网上简介资料写道,《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清代还有些学者也持这种见解。现代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则以此书为明代末叶下层士人所作。一般认为作者是道士,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至迟不会晚于元代。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文昌本为星名,古代占星术士认为它们是吉祥富贵之星,分别命名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用之以占人事。相传帝君名张亚子,仕晋战死,人们为之立庙,自晋以后,世代显灵。唐僖宗封为济顺王,宋真宗封英显武烈王。宋元道士造作《清河内传》和《梓潼帝君化书》,有七十三化和九生八化等不同说法,并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元延佑三年(13
16)七月,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阴骘”一词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佑人们。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文昌帝君的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这就是“文昌帝君阴骘”的含义。
《阴骘文》也是三教思想相融合的书,而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开篇即为文昌帝君现身说法,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接着列举了几位古代士人行善得福报的事例,说明“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得来。进一步又阐述“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论,告诉人们为善为恶虽然一时没有相应的回报,甚至出现行善命运不济、作恶官运亨通的情况,但终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阴骘文》的影响是仅次于《感应篇》的道教劝善书,它和《感应篇》一样,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话本小说多以它为主题思想进行说教;几乎家喻户晓,衍化为民情风俗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是探讨道教思想史的课题,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有助于了解中国民俗和国民心理气质。
=================================
南海西樵百西村頭村潘氏探源網
http://blog.sina.com.cn/siyuanzu
聯繫郵箱:cuntoucun@126.com 新浪微博號
: 百西村头
古代地名: 廣東-南海縣-江浦司-百滘堡-黎村-鳳溪
潘氏大宗祠
1世祖_悅榕公
2世祖_祖傑公
3世祖_道生公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