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路工程-地质选线原则(一)

(2011-08-01 16:49:51)
标签:

地质选线原则

杂谈

分类: 施工技术资料分享

一、越岭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
l.越岭线高程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集中,且直接影响线路走向、技术标准、工程投资和施工期限等重大原则问题,因此,做好地质选线十分重要。应在大面积区域地质调绘的基础上,自始至终与一定深度的线路方案研究工作相配合,做好多垭口、多限坡的多方案(或方案组合)比选。
2.越岭线的越岭隧道和越岭两侧引线的选择是一项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做好越岭线的地质选线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分水岭两侧引线以及施工条件等各种因素,选择出能尽量避绕重大不良地质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线路方案。越岭隧道一般应选在山坡较陡、山梁较薄、岩体完整、岩层坚硬、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较少的地段。

二、山区河谷的地质选线原则
1.查清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绕避不良地质现象。山区河谷的发育常与区域性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进行山区河谷选线,首先要调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和滑坡、岩堆、崩塌、泥石流、岩溶、煤窑采空和沙漠等严重不良地质现象的特征、范围及对线路的影响。对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尽可能绕避。特别是河流曲折多弯,线路有跨河条件,且桥不太高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采用多次跨河方案。
2.在地形狭窄的困难河段,受地质、水文条件的控制,线路常需进行内移建隧道或外移设桥的方案比选。

    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地段或冲刷严重地段,以路基通过不能保证线路安全时,应考虑内移做隧道方案。在断层和岩层破碎地带,当线路靠山或内移作隧道有困难时,可考虑外移设桥通过。
    采用隧道方案时,尚应充分考虑山体的稳定性和山体压应力,做好采用长隧道或短隧道群的方案比选。
3.山区河谷线路应尽量减少高边坡。并应做好过坡外自然山坡的稳定性评价。通过支沟,要注意泥石流的危害,应逢沟设桥,并留足净空。
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区的选线原则
(一)总的原则
    线路通过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区时,应深入进行调查碉究,查明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类型、规镆和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各种可行的绕避和通过方案,做到绕有根据,治有措施,保证铁路建成后畅通无阻,不留后患。一般,对性质严重、规漠较大、整治困难的不良地质地段,均应予以绕避。但对整治措施落实,可以彻底整治并不需付出昂贵代价和不致使运营条件严重恶化的,则应选择合理位置通过,不应盲目绕避。
(二)滑坡地段
1.对性质复杂、工程量大、采取整治措施也不易确保稳定的大型滑坡,线路应尽量绕避。当滑坡规模小、边界条件清楚、技术条件可能、经济上合理时,可选择在有利于滑坡稳定和线路安全的部位,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通过。
2.当线路通过处于稳定状态的滑坡时,不应在滑坡体上部填方或在滑坡体下部挖方。
3.在选线阶段,在认真进行地质调绘勘探的基础上,应注意对地貌、地形、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上具备潜在滑动可能的斜坡地段,做出预测预报,确保线路通过时,山体稳定条件不受到削弱和破坏。

(三)崩塌、岩堆地段
1.对山体极不稳定、岩体非常破碎、松散的陡坡地段,或预计人工开挖使自然条件遭受破坏后,可能发生较大规模崩塌,且工程处理困难的地段,线路应尽量绕避。
2.对崩塌范围不大,性质不严重,有采取清理山坡危石以及其它有效工程措施可确保安全的地段,也可考虑在崩塌影响范围内通过。由于崩塌地段,线路位置、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与崩塌规模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确定线路位置时,应进行地质横断面选线,进行综合研究,认真比选,以确定经济、安全的线路位置和工程措施。
3.对物质来源不多,且已基本稳定或有相应措施确保其稳定的岩堆,线路可考虑在其上以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
(四)泥石流地段
1.对处于发育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和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线路宜绕避。泥石流堵河严重地段,在堵河影响范围,线路应远离河岸,并应有足够高度。当沿河两岸均有泥石流时,线路应选在较轻微的一岸,必要时,可多次跨河。
2.峡谷河段选线,应在查明泥石流活动痕迹,判定泥石流规模的基础上确定线路位置和高程;宽谷河段选线,应根据主河床与泥石流沟(扇)的淤积上涨率,主河摆动趋势,确定线路位置和高程。
3.线路一般不宜穿越泥石流沉积区,严禁在洪积扇上挖沟设桥或设置路堑。应在流通区设桥通过。桥的净空与跨度应能保证泥石流畅通,并应避免在沟床纵坡由陡变缓处和平面上急弯部位设桥。如没有建桥条件时,可考虑以隧道或明洞渡槽通过。
4.对于泥石流现象轻微、技术上易于处理的沟谷,线路可考虑在沉积区设桥通过。但不得压缩沟床断面,不宜合并沟槽,沟中不宜设桥墩,并要做好导流工程,确保泥石流排泄通畅。
(五)风沙地区
1.一般原则
(1)严重风沙地段,危害大,防治工程限巨,线路应尽可能绕避。当有造林条件,工程措施可靠和经济上合理时,线路方可穿越,但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地形,尽量选择在不积沙或风沙轻微地段通过。
(2)线路走向最好与当地主导风向接近平行,尽量使线路顺直,少设曲线,必须设置时,宜采用较大半径曲线。
(3)线路宜以路堤方式通过,高度不宜小于lm;避免采用半堤、半堑及路堑,特别应避免采用长、深路堑。
(4)车站宜选择在风沙轻微地段,避开有风沙活动的隘口处,站房和住宅等建筑物宜尽量建在背风的地方,朝向背风一侧。
(5)在严重风沙地段,宜适当加大桥涵孔径。
(6)线路宜靠近水源和防护材料产地。
2.各类风沙地区的选线要求
(1)线路通过干旱、半干旱地带大面积流动沙丘时,不宜深人到大沙漠内部,应选择沙漠边缘、山前洪积扇前缘和潜水溢出带通过;若必须深人大沙漠时,应尽量利用其中的现代、古代河流及湖盆地。通过大型丘间地时,线路应远离沙丘背风坡;在纵向沙垄地区线路宜顺主风向从垄间地通过。
(2)线路通过半干旱、半湿润地带、以局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的地段时,应避开流动沙丘,以及已遭受破坏的半固定、固定沙丘及地表沙物质深厚的沙地,选择在河流、湖盆及草滩的下风侧通过。
(3)线路通过积沙山地时,应避开陡坡积沙地段,选择在背风侧风影响部分以外的地段或沿山地积沙带的丘间地通过;若必须跨越沙带时,应选择沙带较窄和沙丘起伏较小的地段通过。
(4)在戈壁地区,线路宜选择在地表粗化、无流沙地段通过。
(六)岩溶地区
1.线路宜尽量设法绕避处于强烈发育阶段、具网状洞穴和巨大空洞的岩溶地区;若不能绕避时,应避免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有利于岩溶发育的褶皱轴和断裂带及其交汇处,岩溶水富集区及岩溶水排泄带延伸;并选择其最窄、最易于采取工程措施处,以最大交角通过。
2.各种岩溶地貌单元线路位置的选择
(1)在孤峰平原区,线路应选择在覆盖土较厚、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地段,并避开抽取地下水可能形成的最大下降漏斗范围、地表水位与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上覆土层结构复杂的地段。
(2)在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及溶丘洼地区,线路宜选择在高程高于岩溶水的最高洪水位的洼地、谷地边缘靠山边通过。遇有垭口时,宜避开垭口中心,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一侧通过。
(3)越岭线宜在地下分水岭通过。平面位置宜选在相对的岩溶负地形之间;高程宜在垂直渗流带中,无条件时也可在深部缓流带,但不宜在水平迳流带中,隧道纵断面宜采用“人”字坡。
(4)河谷线宜选在岩溶发育较弱一岸的高阶地上。当线路位于斜坡地段时,应将线路选择在负地形之间及垂直渗流带中。若遇由早期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无水溶洞群地带,线路宜向山里靠。
3.岩溶地区选线,宜多做路基、桥梁,少做隧道,尤应避免长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