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区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2013-08-30 12:05:13)
标签:

幼儿园

科学活动

探索活动

上海名园

个别化学习活动

分类: 学习启迪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区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大班科学区活动《土豆宝宝历险记》中的感悟
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时间: 2013-5-24 作者: 宋超越 单位: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

导读:在幼儿的眼中对周围生活的一切发生着探索的兴趣,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每天都会发生令人惊讶的大发现,本文通过探讨幼儿园科学活动区中如何适宜地提供与利用科学活动材料,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的有效,充分发挥科学活动区的作用,促进幼儿主动地与材料互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从而促进提升孩子“玩科学”活动。

  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学习科学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科学区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中不同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提高。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能真正体验到小淘气玩科学的乐趣。其实,在科学区中,科学材料的提供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促实验顺利开展

  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较为科学的概念和经验。教师在提供科学区活动材料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是否精心过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这样确保投放材料的科学性,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 活动片段一:

  科学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

  投放背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 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记号笔、温水等。基本玩法是让幼儿先将温水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然后分别倒入糖、盐、味精三种白色物体,并将三个土豆宝宝投放进去,最后引导幼儿观察土豆在三个容器中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但是从记录纸上我发现他们实验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观察到土豆都沉下去了,有的观察到放进去的土豆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发现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的疑问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提供材料上有失误,我提供的材料有问题,提供的土豆的大小和盐、糖、味精的量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应该尽量减少影响孩子试验的无关因素。后来通过与中学物理老师的交流取经,我也顿悟到其实提供土豆在这个实验中并不是很科学,如果投放小鹌鹑蛋的话会更科学,实验的干扰因素会更小,也就会更顺利。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必须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又要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孩子才能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该材料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分层投放,推幼儿共同成长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 活动片段二:

  《土豆宝宝历险记》投放科学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幼儿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操作层次。凯凯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已经做好实验了。”“你发现了什么?那个救土豆宝宝的白哥哥是谁呢?”凯凯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实验的结果,看着他的记录纸完成得非常好。为了继续增加部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又在这个活动中投放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宝宝,并向幼儿提出疑问:“在放有盐的水中,你觉得大土豆会浮上来还是小土豆会浮上来?”以疑激趣,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提升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三、隐性投放,助幼儿有效学习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在科学区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材料上的隐性标志。

http://res1.age06.com/FileStore/PortalIPS//InfoType/2f006259-4ec6-4f4e-b6a7-1c6265e1abf9/Media/2013-5-24%2010-09-10.jpg


http://res1.age06.com/FileStore/PortalIPS//InfoType/2f006259-4ec6-4f4e-b6a7-1c6265e1abf9/Media/2013-5-24%2010-10-24.jpg


  提示三: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粘贴纸区分三个透明杯,引导幼儿能够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正确放入相应的糖、味精和盐,力求实验效果的科学。同时三种颜色的标贴纸又能很好地提醒幼儿该把温水倒到什么水位。

  四、情境投放,促幼儿快乐活动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所谓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区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 活动片段四:

  《土豆宝宝历险记》材料的操作目标是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如果单单靠简单的操作实验往往会让幼儿显得有些枯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土豆宝宝”历险记的动画故事作为辅助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是谁救了土豆宝宝”为引子让幼儿边看故事边进行操作,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这样能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故事片段《土豆宝宝历险记》

http://res1.age06.com/FileStore/PortalIPS//InfoType/2f006259-4ec6-4f4e-b6a7-1c6265e1abf9/Media/2013-5-24%2010-05-20.jpg


  由于科学区活动中,以幼儿的个别探索发现为主积累科学经验,这就更需要教师也进行个别观察,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材料可调整的地方,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占兰主编.《幼儿科学教育》[M].北师大出版社(2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