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中国学前教育学会
虞永平: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引导
虞永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引导》。虞教授的报告阐述了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和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的立场和原则,并系统梳理了1990年以来我国在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上的政策理念和实践。他认为,政府应该从“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注重保教结合、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理念,虞教授报告中的以下观点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发。
1.学前教育质量的实质是教育多大程度支持和促进儿童发展
虞永平教授认为学前教育质量的实质是教育多大程度上支持和促进了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关涉举办者、教师、家长 以及儿童等多方面主体的需要,不同的主体对学前教育质量有不同的期待。在众多主体及其需要中,最核心的是儿童的需要。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满足儿童充分活动和不断成长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儿童发展水平这一静态指标不足以充分说明教育质量,因为儿童的发展受到遗传、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能真正体现学前教育质量的是教育系统的各个因素对儿童发展的支持和促进程度,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2.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应坚持儿童立场
质量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进行价值判断。显然,儿童不可能完全成为真正的价值判断主体。因此,评价者必须坚守儿童立场。是否把儿童需要、儿童利益和儿童权利放在首位,是衡量学前教育观念和实践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尺。儿童发展的价值一定是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教育质量聚焦的中心。
3. 文化关切是理解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中国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差异明显,我们难以用一把标尺来衡量不同区域的教育质量,更不能直接用外国的尺度衡量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我们在借鉴国外质量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同时,必须回应我们不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站在多样的文化脉络中去体认、理解和解释学前教育质量。
文化适宜性就是要关注学前教育过程的背景及其复杂性,关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关切,关注对学前教育支持和促进的各种力量的可能和局限,关注不同文化中教育资源的优势和不足。避免学前教育的一统化和盲目化。
文化适宜不只是关注社会文化和成人文化,关键应是关注特定文化中的儿童,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把握儿童发展的文化生态,关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因素。满足儿童需要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价值,关注儿童是文化适宜性的核心,也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4.关系是考察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视角
考察学前教育质量可以从结构、过程及结果等视角进行,其中核心的是过程,在过程中体现了结构要素与儿童的现实关系,也预示了可能的结果。因此,关系是考察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视角,关系视角的核心是儿童与各种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