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行为”决定“他人看法”
(2023-12-28 22:45:33)
标签:
随想 |
分类: 个人表达区 |
一同事跟我说不敢恭维另一个同事的处世方式,做一件事情没有想到后续可能带来的不良连锁反应。信息高速流通的年代,在微信群里发信息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而她一股脑儿发,还被JZ截屏到朋友圈去。我不知道对此该说些什么。对于那个做事不经思考的同事,我不想评价,但是从她处理好几件事情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明哲保身”的思想极其浓重。事情一出,她就会像一只乌龟,快速躲进自己的保护壳里。记得不久前,她宁愿花上很多时间陪着领导一起协商XS之间的摩擦事件,不愿意过多发声,利用自我角色优势,把这件事情快速解决。以我这种喜欢“快打斩乱麻”的处事风格,很难理解她的行为。对于这个同事,四五年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仍历历在目。曾经的好心提醒,却成了她自我推脱责任的说辞,导致我成了一个爱嚼舌头的好事者。曾经出于对她身世的同情,极力推荐担任一个重要职务,让其后来有很多成长的机会。展示机会一多,荣誉自然也就随之而来。考核分数蹭蹭往上蹿,成功助力她由农村调入城市。不得不相信命运,有些人注定是另一些人的“福星”。我没有邀功之意,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也无须她向我表示感谢,只是想表达:为什么工作地域在改变,周遭的很多都在改变,唯有她在处理事情时那种极度“自我保护”的风格未曾改变。或许应了那句:“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亲人的离别,PP曾经的不待见,生活给予她太多不安全感,导致了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一个人需要正视自己,悦纳曾经所有的苦难,不断“自愈”。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一个“自渡”的过程。或许,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情真的落到自己头上,就不一定能如此轻松。大部分时间,我不爱计较,但有时候也是个特别小心眼的人,所以现如今,我与这个做事不经大脑的同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难以再回到从前般亲密。我对待她的看法完全取自于她的行为。
当然,我的行为也决定了在于我之外的一切所有人的看法。就如今天,有个研修班招生学员的通知一发,看看条件,光年龄一项条件就已经被刷下去了。联系负责老师,原本想争取一个破格录取的名额,结果争取到了一个旁听的机会。学习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大部分人都应该希望成为正式学员,而非旁听者。凡事不能过于强求,想当初加入该负责人的名师工作室,自己可算是出了名的懒。因为懒所以没取得什么成绩。此次研修班,不录取,也在情理中。当初留下的坏印象,自然影响到了现在。因此,不要抱怨别人看待你的眼光如何,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行为。
想让别人把你当回事儿,就得做出点儿什么。啥也不会,还贼懒,有什么资本让他人待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