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8高考作文一猜思辨性强

(2018-12-22 17:59:03)
标签:

转载

分类: 作文训练
一、思辨性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位杰出人士对自己追求的美德做了排序。他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节制,所谓节制就是有所限制,不使过度;第二位的是沉默,所谓沉默就是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对人有益;第三位的是秩序,所谓秩序就是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排序,认为顺序应该是沉默、节制、秩序。还有人认为顺序是……

 

假如你也追求这三种美德,你是如何排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节制当首,沉默在左,秩序在右

 

某位杰出人士对自己追求的美德做了排序,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节制,其次是沉默,再次是秩序。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节制当首,沉默在左,秩序在右,方能在人生的大道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节制、沉默、秩序三种美德看似割裂,实则层层递进,藕断丝连。若无对自我有所限制又怎能学会沉默,以无声胜有声?若无适时的沉默又怎会有秩序地生活,淡然地处世?如是,三者的顺序便呼之欲出。

 

有所限制,不使过度方能吐字便如金,生活才能有条有理,最终收获他人仰望的目光。这节制,是天生愚钝却终成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所说的“醒后勿粘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发展”;是那位拒收学生银两的清官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唯有学会节制,才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所欲所求,方能摆脱世间纷扰,更好地去探寻与体会沉默与秩序的真谛。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的那些怀有真实的人士向来是沉默的。喋喋不休的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沉默不是闭塞内心,一言不发,而是不说则已说便如霆如雷。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期间他大展其才,可后来君主不明,他只得开启游学之路。或而谓其游说,可绝非简单的游说之路——各国君主无一纳其言。又当所有人都认为“礼”不会富国强兵之时,他却始终携一份沉默矢志不渝。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的狂生,他只是在东方大地上留下一个静默的背影。“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他始终沉默着,可所出之言却启发着中华民族的心灵远游。由此可见,沉默正是节制的体现,亦是秩序的铺垫。

 

反观当下,多少人失去了节制与沉默的美好品质,进而失去了生活的秩序。网络上有人抓起键盘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头品足,抨击他人头头是道,却忘记自己的生活已失去秩序,内心已然失衡;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年轻人无节制地生活,拿着父母的辛苦钱去追求轻奢,却无心收拾住所?唯有学会节制与沉默,我们才能找回生活的秩序,向现实要回内心的平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为这三种美德排序,更要将其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节制当首,沉默在左,秩序在右,若有如此,中国青年当能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亮相于世界舞台!

 

 

“三乐”排序作文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

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乐活人生

——人生三乐与三境

周窈

“三乐”的不同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与意义。在我看来,知足常乐为基,助人为乐为要,方得自得其乐之境界。

大师王国维曾论“人生三境界”。而“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

在人生旅途,我们会有苦苦求索之孤独,而知足常乐正是我们行走人生旅途的基点。因为面对充满坎坷与艰辛的现实,我们唯一触手可及的只有当下的已知。“知足”是珍惜拥有,是回首过去、立定脚跟的踏实感。现在的拥有是未来的勇气。如果一味前行,是否会导致“我们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如若有人陷于“苏格拉底之困境”,即一种欲望满足后又产生新的欲望,那只会使人沦为欲望的奴隶。唯有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

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界。这时,若以“助人为乐”为行事圭臬,也许会生出许多意外的惊喜。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才会扩大自我的幸福感,才会有从“小我”中抽身看见“大我”的可能。在我看来,助人并无门槛,只要心存善良,悲悯待人,就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就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能真正懂得获得的意义。

如果你懂得知足和助人,何患无乐可得?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最高境界。

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这是一种“西西弗”式的快乐。也许在“疲于奔命”之后,会有人嘲笑你的挣扎姿态的不美,会有人劝你山顶风景不佳。但只有自己亲身体验着、经历过,才能坦然自得。正如加缪所说:“人们只看到西西弗身上的岩石,却不知西西弗最大的快乐就是否认诸神并搬掉石头。因此,相较于“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应该是罪另辟蹊径的一种人生之乐,因为,人生之乐,与他人无关,只是你本人内心深处的感受,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

“三乐”的排序,是对“乐”的追寻。但并非要漠视“忧”的存:知足常乐,是不为忧所压制;助人为乐,是要排遣忧的苦恼;自得其乐,是对苦和忧的超越。乐于忧相辅相成,在二者之中,追求人生之乐,让全部的人日臻完善。

知足常乐,立足当下而面向未来;助人为乐,在艰难的行走中保留手中的余香;自得其乐,最终乐活人生。

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

 

快乐三重,人生三境

唐寓棋

我们走在成长,从孩提时习得助人为乐,到长大后面对得失时晓悟知足常乐,到人生黄昏时参悟万象到达自得其乐的境界。

快乐有三重,人生有三境。这是人生成长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由外而内、以达到内生和谐的精神修炼历程。

当我们还小时,当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倡助人为乐。

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当懂得个体只能在整体中存在。年龄尚小时不懂或依稀感知,那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投入实践,通过帮助他人来使他人乐,也使自己乐。于是,我们学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学得“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学得“将心比心,解人危难”的善良。像孔融般让梨推枣,如王安石般施粥赠饭,我们就会很快乐。

虽然未必真懂为何快乐,但助人可以生乐已根植于心,这初步建立了我们与世界的正确关系。

当我们长大后,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使我们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得失成败,处处相随。于此,我们倡知足常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子于千年前即发出此叹!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既然风雨难料、祸福难期,何不保持一颗平常心,常持一颗知足之心呢?“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豪华福贵或贫贱卑微难道真能主宰人生的幸福大局?不能!知足常乐!去留无意,静观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知足之故也!

知足常乐!学会知足,完善了我们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初步形成了精神上的动力。

年华逝去,我们终将走向老年。很多人将老年与衰颓伤感相联系,一见白发便替他人生愁。而我以为那时才是我们快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

自得其乐,因为快乐并非来自或依赖外部的施与,主要是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观山看水,知其广博与浩大,其展示与人生智慧的联系不让人快乐吗?施一善而不留名求赞,因为善在自己心中已然得到了足够的赏赐——快乐。以童真之眼看人,以宽容之心待人,视其长,容其短,护其伤,助其行。虽着意却似漫不经心,不求 外在的感动于回馈,而更多是为了内在的和谐——也是最深的最持久的快乐!

自得其乐,使人生升华到朴实无华、厚重而无形的阶段,是真正的陈述语魅力!

快乐三重,人生三境。三乐都不可少,那就潜心逐个追求吧!蓦然回首,或许三乐已融进了生命的历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http://s14/mw690/001kVyr9zy7l1RzfZJHdd&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