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石窟游记

(2014-09-02 15:59:58)
标签:

佛学

分类: 时空回眸—散文

 

   北石窟游记

      

北石窟距镇原县城不足 四十公里,说起来不远,而且,每次去西峰都必须从此经过。可我一直没有去过,直到去年夏天一位外地来的朋友执意要去,处于礼节,我只好陪同去了北石窟。

北石窟坐东面西,背靠覆钟山,面临蒲河水,在高20,南北长120的黄砂岩崖面上,集中开凿了大小294个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巢,石雕造像有2429身,历代石碑8通,彩绘壁画70多平方米,阴刻和墨书题记150多方,清代建筑遗迹3处,戏楼一座。 北魏开凿的165号窟是寺沟窟群内的代表洞窟,过去称此窟为“七佛窟,元代称东大石窟,清代称佛洞,位于窟群的正中,是北石窟寺开凿最早最大的一座石窟。窟内平面横长方形,长21.7,进深15.7,高14,覆斗式顶。南北东三壁雕8高七身立佛,佛侧雕4高十身胁侍菩萨,西壁窟门两侧雕二身5.8高交脚弥勒和3.05高的骑象菩萨及阿修罗天王,窟顶西披浮雕本生故事画面,四壁浮雕飞天、伎乐人等精美图案。造像雄健古朴,威严庄重,气势恢宏,在我国早期石窟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说到北石窟,不能不说一下北魏的胡太后,北石窟的开凿与她有极大的关系。她是北魏司徒胡国珍之女胡仙真北魏宣武帝元恪皇后,孝明帝元诩生母。但史书上记载的却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妃嫔封号充华。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女人从镇原县郭塬乡一个叫皇后弯的村子走入了史册,临朝听政十三年之久,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的从容,在北魏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

仙真的家族崇信佛法。在她年幼的时候,生活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圈中,天长日久耳目熏陶,坚定了她的佛教信仰。她的伯父生有四男,堂兄弟每人都有一个教名。姑姑出家在瑶光寺,好谈佛事,精通佛理,是洛阳城内著名的僧尼,经常出入于宫廷大内,游走于皇后、嫔妃及公主、贵夫人之间讲经布道。因而,胡充华也深信佛法,在她临朝后,便大力推崇佛教。她广建寺院,开凿石窟,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实属历代之最。如在洛阳龙门山、伊阙山建造石窟寺;她在皇宫旁修建永宁寺,其中一所浮图塔高90丈,塔上立柱高10丈,离开京城百里之遥犹能见之。寺内僧房多达千间,其中铸丈八金佛像一尊,中等金佛像10尊,玉佛像2尊。佛刹上有金宝瓶,瓶下有容露盘30重,周围皆垂以金铎。浮图塔四面窗扉上缀满金钉。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音,声闻10余里。当时,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仅洛阳一地,寺院竟有1367所,史称:自佛法入中国,塔高之盛,未之有也。由于仙真崇敬佛法,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一些地方官员也在当地纷纷修建寺庙,开凿石窟。这时,胡仙真家乡的父母官北魏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奚康生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甚至舍其宅以凿窟。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在西峰区西南的茹何和浦河交汇处开凿了北石窟寺。次年,又在泾川县东十五华里蒋家村开凿南石窟。泾川南石窟寺与西峰北石窟风格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是泾河流域和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并称陇上双明珠

当我们跨进北石窟寺窟门,就好像一步跨进了南北朝,回到了北朝的大魏王朝。原汁原味的石质的文化符号,将引领你与1500年前的古人对话,与中世纪的历史交心,浓烈的大魏之风扑面而来,一个个意味深长。出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也出于对如来佛祖的敬畏,我们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审视着这颗点缀在泾河流域的人间明珠。北石窟在北魏石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北石窟分上中下三层,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龛295个,大小雕像2125尊,窟龛密集,形如峰房,高20米,长120米,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但以奚康生创建的165号窟最大,最具有代表性。165号窟位于北石窟寺主窟群正中部,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   

该窟好像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七佛造像宏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窟高14.6、宽21.7、进深15.7,覆斗式顶,平面呈横长方形,东壁(正面)和南、北壁雕有8高七身立佛。佛两侧雕十身4高胁侍菩萨。佛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高唇厚,头大肩窄,身内着僧祗支,外着通肩圆领褒衣博带袈裟,双手作施无畏印,跣足。体态雄健,服饰厚重。胁侍菩萨形体修长,高发髻,上饰以花蔓,眉清目秀,长颈窄肩、身披天衣、手持花蕾。南壁两侧菩萨身着袈裟。均面容丰满而带微笑。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窟内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尊,四壁有千佛、飞天、伎乐人、佛传及佛本故事浮雕造像110身,虽大部分剥蚀,但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本生故事和飞天、千佛等浮雕,尚清晰可见。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作品。此窟在北魏石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多数佛殿正堂都供着三佛,而北石窟为什么都是七佛呢?据导游讲这是为弘扬佛的历史悠久而创造出来的,北石窟七佛窟开创了先例。《魏书.释老志》简述佛教经义时,曾说:“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也就是说佛祖是释迦牟尼,但佛教却认为在释迦牟尼前已有六人成佛,即从左边开始,分别是拘那舍佛、毗舍浮佛、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尸弃佛、拘留逊佛、迦叶佛。每身佛像两旁是约有2米高的肋侍菩萨。《增-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人间”,可见七佛在佛教中的地位。按照佛教的说法,七佛圆寂之后,继而成佛主世的是弥勒菩萨,所以在七佛窟门内两侧还雕有两尊与七佛同等大小的弥勒菩萨,又称交脚菩萨,或交脚弥勒。七佛都是右手平上举,左手指下垂,造型基本一致。你可以仔细去看:七佛都是简化螺髻,高鼻垂耳,面部丰满,表情慈祥善良,在严峻豪迈中微露笑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又和蔼可亲的感觉。在衣着上,身披通肩大衣,垂及膝下,两袖宽大,褶叠反卷,颈项袒露,胸前有缨络丁字结,腰系带作结状,带条下垂及地。赤脚,脚很宽大。衣纹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流畅平直,有当风即动之感。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淳朴,厚实。佛教之所以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刀光剑影,其影响力还能持续至今,在于其讲述的道理,与今天的社会分工、财富分配、社会状态相吻合。这也是佛法揭示的无上法门的奥妙、魅力所在。

    关于七佛,在北石窟寺还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开窟时,北魏已有太祖、太宗、世祖、高宗、晁祖、高祖、世宗七位皇帝,七佛喻意七位皇帝。两尊弥勒菩萨,一位象征肃宗孝明帝即胡太后的儿子元诩,一位象征胡太后。第三个象征意义,是先有六人成佛,而有佛祖,佛祖之后,有弥勒菩萨(),这是佛教的传承史,也是人人可以成佛的大乘佛教的核心主旨所在。

除此而外,还有240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敦朴厚重的风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显庆元年六月开凿的第171龛和显庆四年九月开凿的第210龛,造像形体较为壮实,保存了隋代的特色,也是唐代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初期
     
北石窟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唐代。可以说盛唐是北石窟寺的鼎盛时期,现有窟龛中唐代作品占三分之二,共有198个窟龛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号窟。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顶中心柱大窟,窟内佛和弟子、菩萨造像比例恰当、姿态优美、技法简洁明快、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第222窟为平面长方形,覆斗顶窟。窟高6.10,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05,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台上,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于胸前,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弟子菩萨侍立两侧,窟内四壁及甬道两侧均开龛造像,共计有217尊之多,分格写实,生动逼真。263窟是一座盛唐七佛窟,平面长方形,平顶,高2.36,宽3.40,进深2.94。窟内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弟子菩萨侍立。南北两壁各三身立佛,北壁塌陷仅留一佛下半身残迹。正壁造像较完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唐代佳作。
     
宋代北石窟寺的窟龛很少,较有代表性的是第35窟和第165窟明窗的罗汉。雕刻艺术虽较唐代有差异,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明显。
       
窟内还保存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题记150多则,是研究历史、书法的珍品。题记确切记载了石窟的开凿年代,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这些绵亘千余年的雕刻艺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能,是古代艺术匠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实,北石窟寺的创建不是单纯的佛教产物,而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产物。

轻拾阶梯,走入一个开放的窟穴,走入这个盛满千年梦境的殿堂,我看到了在红尘之外的色彩斑斓的美丽。看到了在红尘之外的梦幻与理想的组合。读到了在线条色彩和泥的生动下产生的佛的威严和人的虔诚。读到了千年时光里人类心灵跋涉的路途。

尘心是在佛境之外的,我进入不了佛境的深邃和高远,但通过时光在莫高窟壁画前的倒流,我可以深深感悟到佛性的强大和供奉者的虔诚。这浩淼的工程历经千年,多少代人的生生世世的寂寞和艰辛啊。所以,在人类时光的长河里,只是一粒微渺的沙尘我,为美丽而陶醉,为超然而震撼。莫高窟,我还会再来到您的身边。

现在,当魂牵梦绕的奢望终于变为现实的时候,面对无边大漠,面对苍凉遗址,万般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感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慨帝国列强的凌强欺压与野蛮掠夺,感慨辉煌的过去逝者如斯,感慨今日之中国正在谱写着新的华章!

                   2010.10.5.于胡太后故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