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原丧葬习俗

(2013-11-28 09:30:12)
标签:

文化

分类: 悠悠岁月—文史

  

  

    镇原丧葬习俗

                   

镇原丧葬习俗,既继承了中原民俗文化,又反映了陇东的农耕历史文化,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当地数千年以来的习俗。通常人们把丧葬俗称为“白事”、“埋人”。其丧仪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丧事有别。

 

送终

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此时,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掌柜的”谁当、事业谁继承、财产处理法、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老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对老人遗言格外重视,必须应允,使老人放心,死后也不得变更。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袖子讲长;穿单不穿双,穿平纹布;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里子多选用红色等。穿衣的次序是:线衣、衬衣、小袄、罩衣、袍子、黄马褂、鄯单。衬裤(线裤)、棉裤、罩裤。现在除公务员外,民间寿衣多沿袭清朝、民国时的长袍短褂。一般穿五至七套衣服,也有“七领三腰”之说,有功名之人穿靴。至今镇原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为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后,就将其从卧室移到堂屋正室中。病人咽气后,将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门板上,或者将早已准备好的棺盖翻过来停放。人死后,要将其身体捋顺好,使其仰面躺着,双脚用麻绳绊系,叫“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并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尸体停上尸床,在丧房(窑)门槛上宰“看丧鸡”一只,男宰公鸡,女宰母鸡。扒毛后,献在灵堂前,待三天大客、请客来吊丧时食之。同时,摆香案桌,燃长明灯,盛倒头饭(一碗白皮汤面,不放任何调味品,上放一双筷子,摆香案桌上),立“影身草”。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或碗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并在大门外烧“旋门纸”,也称“引路纸”。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后,即请“阴阳”先生来,按死者咽气的时辰、长子属相及“生、老、病、死、苦”推定“出殡”出殡埋葬时辰。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随后对姑、姨家和女婿、外甥、干亲等,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其何时祭吊、何时埋葬,以便如期吊唁。

第三日,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瞻仰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 “五服”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主动拿上香、纸,去烧纸吊唁。

 

戴孝 

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称“黑头孝子”,故孝子报丧不能进亲戚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如有违反,主人家便用药渣、醋及水倒在盆子内,用糜芒笤帚刷扫。第三日才“成服”。五服以内子孙都要披麻戴孝,男的戴孝帽,女的用白布蒙头。男女穿孝服,腰系细麻绳,孝服上缝一张白纸,上写有文字,称背服。背服内容为《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为手持白纸牙条沾缠在柳条或竹棍上的丧杖,俗称丧棍,用白布埋鞋面,直系儿孙的鞋全埋,为重孝,平辈半埋,女婿、外甥只戴孝帽不埋鞋。丧期孝子不洗脸、不勾鞋、不坐凳子、不吸烟。古时孝服要长穿3年,现在埋人后,平时不穿孝服,3年内祭祀时穿孝服。3年除服后,祭祀时不再穿孝服。

 

打墓

当地人历来相信“风水”、“脉气”,故选择墓址非常慎重和认真。人死后,由长男或主孝陪“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锹头等,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相生相克之理,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划穴”。“划穴”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就需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用麸子皮划线定位。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坑”,垂直深约2.7米~3米,宽约1.3米;二是“穿堂窑窑”,在“明坑”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1米,深2.7米。过去土葬除官绅外,一般不用砖石。现在,修墓的规格不断升级,讲究“砖箍墓”、立墓碑等。打墓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人。一日四餐,尽力款待。每当吃饭,孝子要行跪礼,并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敬酒。21世纪后,一些地方,打墓用挖掘机,省时省力。

备棺 

棺木是镇原沿袭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殓入棺,再埋入土。镇原人称棺木为棺材,是人们死后的房子,较为重视。镇原有句口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说明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凡年龄大的老人,儿女提早做成棺材,早做棺材俗称“盖寿”,讲究农历闰月时,给老年人提前做寿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我使用这些,做成后一般材不空放,便在里边放一些白纸,待老人百年后烧掉。有的是人殁后即请木匠赶做,棺木尺寸厚度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头大脚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寸、帮四寸、盖五寸;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但大小一致。棺木有 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一尺八寸。木材的质量也有讲究,富裕人家有从南方购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为金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现一般以柏木为上等,松、楸、桐次之,杨木为下等。一般棺木,要进行漆和雕刻,漆一般是清漆,也有用红、棕红、黑色漆的,棺帮雕刻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等,棺头刻云饰木主牌位,出殡时上书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也有雕刻,男寿,女福,棺盖上男刻龙,女雕凤。

 

盛殓

人死后3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如逢夏季,一般“小殓”在租用的冰棺内,在出殡前一天晚上交夜时分再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入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还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三个不同姓人“盛殓”。入殓前,先用筛好的细干土将棺材底部四周的材缝祢住,后用数张大白纸铺平整,然后,用香摆成人体形状(形似大字,但中间竖长,直到底部用一支香分叉,并在大字上左右又各摆一十字),再用铜钱或硬币摆北斗七星排列状(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称“垫背”,谓之后背(辈)有钱财,因为钱放于背下,而背和同音。(古时的殓葬的习俗中,指死者的垫褥下面放钱,比喻死亡。今多比喻别人为自己分担过失或罪责,或代人受过或陪人受罪)。下铺红褥子,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尸体与棺壁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和干细土,并用纸包干土丕垫于脚下和臂左右,以作固定,防止晃动。整饰尸相,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枕头用红布包锯沫或曲块(也有少许干土)制成,内放七枚铜钱或硬币。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后,才能“合龙口”。龙口合了就不能再揭开。入殓后停入灵堂,头朝门前,两旁铺麦草,所有孝子昼夜卧草守灵,有人来吊时,恸哭致哀。“入殓”捧头、起灵摔“纸盆”,以至祭奠抱“牌位”、烧纸、奠酒,都是长子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

入殓时还有忌属相的讲究,是由阴阳先生根据亡人的原命(出生时间)和大限(死亡时间)推算出来的,实际也是定规。一般是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死者,入殓时忌属虎、猴、蛇、猪四相;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鼠、马、鸡、兔四相;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龙、狗、牛、羊四相。但亲属不忌。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置柩、供人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人殁后第二天请人做纸活,打“吊子”,形如帐幔,悬吊79层(刚去世一般为9—11层,头年为11层。三年为13—15层)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蓝纸“吊联”,上书悼语(“灵堂”设置:首先在空中拉两条细麻绳;然后挂一四方形灵堂主幔为第一层,第二层为门字形状的帐,第三层为四个四方形的幔,并在中间贴两幅吊联,再一层为帐,下一层为幔,以此类推,直至挂够11层或者13层,忌双数)。中设供桌、香案,正中靠帐幔处供奉死者灵牌或遗像,死者的神主牌位,男丧上书国恩显考X翁(公)讳XX之神主(灵位),又“故显考讳(讳字偏右)XX(名字)X(姓)府君(公)之神主(灵位)”女丧书国恩XX氏太君(孺人)之神主(位)。灵位(也叫灵牌)上的字数还要按照“生、老、病、死、故”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须合在生、老字上为吉。(桌上摆有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香案旁置纸人、纸马、灵亭等,灵堂两侧挂挽联。并在灵堂前摆放一炕桌,陈列香筒、香炉、奠酒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或长明灯。还要放“纸盆”,供孝子、来客烧纸用。桌两侧铺有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纸活”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蓝纸或白纸撰写的丧联。

 

出纸 

人殁后3天,请阴阳先生或“纸活匠”将白纸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做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幡飘带,吊挂在高杆或树木上。主家的筒纸(为主纸,一般大于其他筒纸),出纸时由孝子用头顶至大门外,其他孝子及亲戚的筒纸依次悬挂。

 

出门告 

即讣告,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出子”,也叫“出门告”,意在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即把死者的生卒年月及“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原不写女性,现男女均写),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了解。写“报讣”至关重要,若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须临时选侄辈中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入“报讣”,俗称“顶门”,写有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准,谁在先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出子”时,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丧棒”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

 

请三代

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日下午,把本门先祖“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请三代”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跟随。在十字路口将“阴阳”书的“X门三代神位”插好,烧黄表纸,行礼后。吹吹打打,满坳转悠一圈,返回把请的“X门三代神位”设“三代”棚摆放停当,有家谱的请回家谱,与“X门三代神位”同设。桌上摆上点心、果品等供品,点蜡烛,放香表、奠酒。三代神位前上香,烧黄表,不烧白纸,黄表烧完后,奠酒,作揖、磕头,再作揖。

 

祭奠

在埋人前一日,办宴席招待来宾,公开祭奠。设客棚,请村邻为效劳人做各项服务事宜,客人饮宴时,孝子在庭堂前跪拜3次,称“孝子跪菜”。祭奠时,孝子从厨房一直并排跪到灵前,灵前跪的孝子连续烧纸,厨子将作好的20道献饭,一道一上盘,每盘上插纸花一朵,并在盘子中放一双筷子、一支香,由孝子举盘作揖,依次相递,献于亡灵桌上。献饭主要是猪头、鸡、兔、茶、酒等。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专人登记来客和礼品。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牌之类,须在礼仪总管带领下,乐队前列,孝子排队紧随其后出行村旁,跪拜相迎,以示尊重,称“接幛”。孝子列队,三叩九拜,三接三迎,至为隆重。现在过丧事除用唢呐奏乐外,又引进西洋鼓号。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纸活、礼馍、现金(奠仪)等;至亲也有送硬匾、软匾(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

 

请礼宾 

设礼宾所,人殁后,一般人家都要请有功名的主官、土官各1人和礼宾4人,设礼宾所。礼宾着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在待客天举行家祭仪式,由礼宾主持,按服规等级行礼,孝男、孝孙行三献礼,孝侄以下行一献礼,分别有祭匾幛、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三献礼”)。每举行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献礼俗称“供饭”。供饭中间读“哀言”,即祭文悼词。礼宾所人员要给亡人撰墓志文,用朱砂红书写墓志砖,有的是石刻墓志文,并举行祭大木、迎执事榜等程序。

对有功名之人,也请宾书写“铭旌”,就是在长2.4米、宽0.8米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评语叫“乡评”,女的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下葬时,将“铭旌”展盖于柩上。

 

打蘸  

非正常死亡者,农村有给亡灵打醮习俗。即请道士设醮坛念经三日,超度亡灵。同时,祭庙,第二日立城,第三日破城,破城之时全村老幼拿香纸划圈焚烧,祭奠各自祖先,参与超度。

 

点主

即给亡故的先人建立木主。点主之俗流行于镇原城乡各地,民俗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形归于土,而后依神于木主。因而在明清两代,不论官宦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丧礼中都普遍有点主之程序。古人认为建立木牌位,让先人之神魂永附其上。

一般神主都以柏、松木做成,下有须弥座,前脸有雕花栏杆,座上是牌位,整个神主罩着龛式木套,前面插板可拉开,前面有木门者,供奉时开放。一般神主牌位有内函、外函两部分。外函书皇清故X官显考X翁讳X府君之神主()皇清故显*XX氏太君之神主()。到民国时,起头即改为民故,当今写神主又用公故公元故。内函的两边要写亡人生卒年、月、日、时,甚至还写墓葬何处,最下写孝男X X奉祀古时,死者有官衔或封赠品衔功名,神主中要书写明,藉以光宗耀祖。如钦授荣禄大夫例授文林郎钦封知X县事钦赐进士出身等。无官衔的显考后可加处士。奉祀辈分小者的神主要称,子称亡男,女称亡女,不书奉祀人之名。如为伯叔、兄弟、姐妹题主,尊者称,卑者称。妻为夫题主,则称先夫,夫为妻则称亡妻,明显的男尊女卑。题主时神主二字写成神王,所缺一点,点主时以朱笔点成。

点主是镇原丧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孝子要从宾所三请主官,第一次请来神主、点主朱笔、朱砂和红布包的大印。第二次请来礼生。第三次主官才迈着八字步,一步一摆慢腾腾地走来。司礼人等递笔伺候在侧,点主官沐浴、正冠后,坐在太师椅上,鼓乐四起,左右各立二位礼生,孝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后,双手捧上牌位,左襄主官递转,平置于案,然后用新笔朱砂,把神主内外函中神王加添一点成主,抛笔,众人抢笔,俗传此笔吉利(其实,据民国上海广益书局印刷的《国音学生新字典》解释,“、”在古时就是一个完整的“主”字,故朱笔加添一点就是写了一个主字,故称点主)。在民国以前点主并不是用朱砂,而是用针刺破亡者长子中指取血所点,现很少用此。右襄主官将内外函相合置于神主盒内,谓之合主、入椟、合椟,再以一方黑纱放下面,红绸在上面,以五色线扎紧,谓之入黻。再由孝子捧放灵前,谓之安主

 

领羊 

埋人前一天晚上,儿子或女婿、外甥、侄女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就是把阉羊一只或数只拉到灵前,赞礼者尊称亡人名讳,面向灵堂高喊:“×××(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 孝子及亲戚猜说亡人未尽之言,有人分开羊脊上羊毛,拿水壶浇水,或将水灌入羊耳,若羊抖毛就是话说中了,赞礼者喊“领了”,羊便算抖毛大领了,被领的羊即可宰杀,供客人第二天吃羊汤面。

 

下葬 

俗称埋人,一般第七天下葬,也有五天、九天下葬的。按阴阳算定的时辰,“起灵”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阵,乡邻听到唢呐声,就知道要起灵了,有的即到丧家帮忙,有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下葬”。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磕头后,便将灵柩抬出丧窑,快抬出大门时,必有一孝子持扫帚从棺材上向院里扫,称为“扫财”,意思不将财带走。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后,孝子开始烧纸,孝子、乐手请宾书材头,即用朱笔书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每写灵牌时,都必须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蹬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柩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动。鸣炮,读起柩文。灵柩起动时,鼓乐走在最前面,吹奏哀乐。随后长子双手抱着“灵牌”,长孙手拿魂幡杆,1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1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孝子们在棺前行走,乡邻抬棺走向墓地,各家在门前点燃麦草火,以示避邪。灵柩抬出宅院,必须将所有纸、吊、丧棒一并收拾干净送至坟地,家中不得遗留。到墓地后不能动哭声,只烧纸,同时可点燃麦草火徐徐焚烧,用绳索将棺吊下墓坑,阴阳下墓坑放好魂幡及灵牌,孝子脱孝服下墓坑(孝子下墓坑必须脱掉孝衫、孝帽、孝鞋,忌讳孝冲新茔)检查墓穴,扶正棺位,置放灯盏碗(灯必须点燃)、吃食罐罐(内灌少许清茶)、墓志砖(朱砂书写的烧制的墓志砖放置于“穿堂窑窑”的灯盏台上,盖置于正文之上,四角用铜钱或硬币支起。如是刻制的青石墓砖,要放置于棺材的小头后边)及陪葬纪念物品,上墓坑前用笤帚把脚印扫干净。然后封墓穴口,填土,先由众孝子用手捧土洒一圈,再由送葬者轮流持锨向墓坑填土,填一会把锨抛在地下,由另一人捡起再填,直至把坟冢垅起。在坟冢上插丧杖。墓全毕,上面撒上五谷杂粮和糖果、硬币等,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火化纸活后,埋葬即告结束。有立墓碑者,接着树碑,举行揭碑仪式。

 

祀后土 

埋人后,孝子及乐手即请礼宾所土官祀后土,到达墓地后,礼宾及乐手在坟周围左三圈、右三圈绕行,俗称踏茔,然后祭祀,设香案,读祭文。拜墓,先由大客、请客拜墓,再由孝子拜墓,后由女婿、外甥拜墓。并将花圈纸活全部摆正焚烧。孝子返回时在坟周围还要折一点柴禾拿回家中,当回到大门口时,所有从坟上回来的人以及带的物件都要从门口点燃的麦草火上燎一燎,方可入家门,否则不吉利。

 

全三 

下葬三天内,每天晚间8时左右孝子到大门外烧纸。到第三天,孝子到坟上将一罐罐无任何调味品的甜泮汤洒向新茔四周,并泼洒祭奠食物,奠酒,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院。称服三,又称全三。

 

过七 

从亡人咽气第1天起,每7天举行一次祭礼,称头七、二七直至七七,称尽七,逢七不哭。过七县内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过七在坟上烧纸,有的地方晚上只在大门外烧纸,不去坟上。传说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百日 

亡人故后百天,举行百日祭。则提前一日去坟茔请回灵牌,在家设灵牌香案,备灵亭,孝子、外甥、女婿同来叩祭,次日将灵牌纸活送至坟地烧化祭奠。在我县南三镇一带百日还要设灵堂。

 

禫祀

亡人头周年为中祭,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称望周年,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简单礼仪上坟祭奠即可;三周年为大祭,称禫祀,行禫祀礼,最为隆重和讲究。一般与葬礼一样,要设祭棚、献纸活,请唢呐,安葬时没有家祭的,还要举行家祭、点朱。有时还要请官、宾、经生。此习俗县内也不尽一致,一些地方三年以内称新坟,清明节不在新坟上烧纸,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每年清明节才上坟烧纸祭奠。此外,春节时,在大年三十将灵牌请回,设灵牌香案贡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春节请灵祭奠要持续至亡者三周年以后。一些地方凡大节令,如十月一、清明或春节,孝子均需上坟烧纸化钱拜祭。但孝子家三年内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