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能得瑟几年?

(2017-01-30 14:21:32)
标签:

杂谈

在中国为什么烂片能有市场这是个问题,是个大问题。

先说说电影市场,拿美国来说,好莱坞的制作基本上在北美市场就能拿回成本,所有的海外发行都是赚的。我们的海外市场就非常搞笑了,比如《泰囧》这种片子,在大陆火爆,可是在海外市场根本没赚到几个钱,别说国外了,就是台湾总共才卖了两万人民币的票房,就算发行方只雇了一个人,都不够发工资的。在亚洲电影圈,海外市场有票房的一个是韩国一个是印度,其他的都是垃圾,没错,包括中国,以前香港还有些竞争力,现在,只能呵呵。

我们的电视剧产品就更好笑了,唯一有海外市场的是古装剧,卖的还都是白菜价,基本上都是低于或等于当地一个普通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至于时装剧,那是倒贴也没人买的。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状况是,一部烂作品​都可以大把的圈钱,原因在于渠道垄断市场和整体水平的堕落。电视剧市场根本没有竞争,都是拍完再卖,电视台买了剧以后就开始炒作,组织两拨人对骂,要不就是传绯闻炒隐私,不管香的臭的,只要是热的就行。结果就是,拍得再狗屎的东西也有人愿意投广告,因为渠道捆绑了广告收入,所以烂剧照样实现盈利,不管有没有人看,广告这块已经赚钱了。这样的现状你有什么办法?完全没有办法。演员不出好作品,口碑背离市场,根本没人在乎,只要有颜,谁管你戏演得好不好?只要你永远在话题头条,谁管你剧拍得好不好?

在韩国,只要两部电视剧收视在5%,主角就不用混了,直接离开市场,10%才到及格线。美剧砍起来更狠,一大部分死在试播季,一部烂剧两季就没有了。基本上,美剧主角就只有一次机会,当上了主角​如果这部毁了就再也没有当主角的机会了。演员与背后的制作团队是命运共同体,所以一部作品,首先宣传是的某某人的作品,一般都是导演或者编剧,这个人代表了整个作品的核心。而我们这里有个很怪异的局面就是架空导演制度,导演是个很尴尬的角色,真正能一言九鼎的导演也没有几个。要么是个摆设,制片方用来做招牌的,要么是受到投资方各种掣肘,不能自己完全作主的。导演被架空,真正负责拍摄的是执行副导演,最牛的是制片方、资方或者渠道发行方的老大,最典型的比如说张纪中就是这种角色。

所以,当初人民日报批演员薪酬过高其实是很扯的,这个问题是出在市场机制,要知道真正的戏霸都不拿特高的薪水的,他们一般自己投资然后拿总利润分红的,拿特高片酬的都是被签约经纪公司绑架了的,他们自己拿到手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其实文化娱乐产业,本来就应该是有才有本事的受欢迎,而烂的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批的不应该是高薪酬,批的应该是烂演员却能高薪酬,这才是关键点所在。

那么这样的局面要怎么破?其实可以修订娱乐行业专业财务制度​,避免目前的制片独大制度,可以修广告法,减少广告播放时间和内置软广,同时提高单价,这样投放广告的商家就会认真看待投入的效果。同时,可以逐渐修订制作与播放方的相关法规,让电视台对自己的投资慎重,比如跟收视率挂钩担责。现在电视台就是一个无成本操作,就是买个片子好消耗年度广告收入,一点风险都没有,收视率都投资方完全没有联系,片子再烂都能收回成本,因为电视台会买。

一个好的健康的文艺市场,才能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的问题在于,资源和市场反馈无法正常沟通,这只能说明这个行业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个不尊重观众的行业,最后只会把自己玩死了,这种把观众当傻子的操作氛围,这种无视作品本身质量的玩法,还能得瑟几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