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鸡鸣寺院的传说

(2014-08-09 21:26:5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鸡鸣寺院的传说作者:笨拙傻瓜

         城口鸡鸣寺院始建于东汉,具体年月失考。寺院历经沧桑,清乾隆三十五至四十一年间,高僧德怂先后多次扩建维修庙宇,乾隆五十三年,顶籍法师再建上下二殿,东西廊房,禅林繁衍,遐迩来朝。抗日战争时期,曾多次遭日机轰炸,寺院频遭摧毁。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改做粮仓。2000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鸡鸣寺古刹胜迹,大果法师亲书《观音殿》匾额,惟贤法师送遣佛门弟子驻掌佛事,从此,梵声远扬,佛法重光。

         相传鸡鸣寺院在修建后不久,长老出于防火之需,院内放置几口大缸,旁边种植了一些茶树。和尚将每口大缸都盛满水,天长日久,大缸里的水呈现红色,和尚以为大缸里面的水坏了,想换一换,于是就用缸里的水浇灌茶树,浇灌后的茶树长得特别高大茂盛,和尚将嫩叶采摘下来,加工制作成茶叶,专供长老享用。冲泡茶叶时长老发现了奇妙景象,茶叶叶尖整齐朝上,茶叶在杯中象鲜活的一样,茶水清澈透明,叶尖还隐隐约约站立着一对白鹤。有一次寺庙赶庙会,来了一位与长老交情深厚的施主,于是长老就用宝茶招待施主,施主在品尝后,便向长老讨要了一点茶叶,拿回家用水冲泡,结果茶水浑浊,茶叶在杯中的奇妙景致也不复存在,施主心里暗自埋怨,认为长老吝啬自已的宝贝。过了一些日子,又到赶庙会的时候了,这位施主又去赶庙会,准备顺便向长老讨过说法,施主怕长老耐账,还把剩下的茶叶带在身上,长老用施主带回来的茶叶当场冲泡,与先前在寺院喝的茶一模一样,羞得施主面红耳赤,从此寺院产宝茶不胫而走。说来也怪,这几口大缸里的水也非常燠妙,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雪、天旱雨涝,几口大缸里的水,不溢不降。传说,鸡鸣寺院建成后,准备在寺院东北角挖一口取水的井,师傅刚开挖到不到三尺深,忽然从井中飞出一对白鹤,就见井内有汩汩清泉溢出,井挖好后,长老就将这口井取名白鹤井,从此井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枯。

        当然,鸡鸣寺院的故事无历史记载,但有多种传说:一曰清朝一度时期城口属“礼明府”管,“礼明府”的总爷为迎逢讨好,每年把寺院制好的茶进贡给咸丰皇帝,说此茶如用云阳白鹤井的水来泡,茶叶就会立着,杯中就会出现白鹤影。云阳白鹤井又称天师泉,明代徐献忠《水品全秩》就录有云阳天师泉之水,谓之甘、洁、清、冽。二曰在古时有一挑夫,行至云阳白鹤井处,跌倒,致使茶包跌散,包中一些茶叶落入井中,挑夫收拾好茶包,取井中水解渴,不想水入口中,顿时清香异常,沁入心田,周围人家闻讯,纷纷取井水饮尝,同声称赞,所以至今还流传着“白鹤井中水,鸡鸣寺院茶”佳话。三曰据传说,鸡鸣寺院建成后,虽然每年茶叶飘香,但始终无一好水,为此长老四处觅山泉。忽一日,一白鹤由天降临,在长老头上盘旋了三次方引啼往前慢走,长老惊诧之下紧随而行,不想就在寺后院白鹤一下扑入一洞即消失了,长老正茫然间,一股泉水从洞中喷涌而出,长老用此水泡茶一杯,顿觉清香扑鼻,于是连忙派和尚砌好井口,奇怪的是,每次打水,井中便现白鹤身影。四曰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间,著名高僧德怂大师重修庙宇,待到高僧广隆掌门鸡鸣寺,鸡鸣寺已是香火鼎盛不绝,寺庙飞阁流丹,院内古木参天。一日,一对翩翩起舞的白鹤栖息于此,众僧竟挥之不去。广隆忽然间合掌深悟:"阿弥陀佛,此白鹤乃上天茶使也!"白鹤舞于井,井中仙气缭绕,广隆和尚天授其意,潜心培茶研茶,数载之后,寺内茶树竟丈高有余,且嫩芽如豆,绿里透红,清香入鼻。每年到清明将至时节,广隆沐身焚香,亲采茶叶,按特别的工序制作出了上等绿茶,再舀白鹤井水冲泡,顷刻间,气韵氤氲,香波袅袅,有茶入口,则香融经络,味存丹田,一时神清气爽,物我两忘。于是鸡鸣寺名茶传到了皇宫,风流儒雅的乾隆皇帝诏宣广隆金殿试茶,一时香袭京华,乾隆当即御赐: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

        城口鸡鸣茶淡雅清香,对水质要求高,只有用山泉水冲泡才能品尝到它的真蒂,用纯净水或矿泉水烧沸后都泡不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效果,本人在外读书时,带着家乡的茶叶到学校给同学品尝,同学们都说没花茶好喝,自已也感觉到只有水腥味,没有茶叶清香。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海拔较高,山清水秀,终年雾霭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兼之此处茶树品种优良,故而所产之茶品质上乘,别具一格。鸡鸣茶茶叶状若鸡型,冲泡后,其叶面舒展,茶叶叶尖片片朝上,立于杯中,是为一绝。其汤色浅绿明亮,叶底嫩绿若鹅黄,滋味醇浓爽口,嫩香持久,在视觉、嗅觉、味觉上都给人独特的享受。 

       鸡鸣寺院茶 史志记载不一,一是据《城口厅志》载,自明代以来鸡鸣寺即有茶园,该处所出之茶,独细嫩清香,冠于全县。至今鸡鸣寺中尚存一碑,从碑文得知,载清乾隆时鸡鸣茶已经名噪一时,即为贡品。二是据清代刘绍文、洪锡畴《城口厅志古迹》“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相传自明以来,即为茶园,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叶清香,愈于凡品,厅属多产茶,以此处为佳。”三是据碑文记载,寺院内有一片茶园,为明时所植,院内还有几株大茶树,要爬上茶树才能采摘芽叶,鸡鸣寺院茶每年产量只有10余斤。四是据《城口厅志》记载:“鸡鸣寺,相传建于东汉,东南有一白鹤井(山泉),茶树皆明时种植,实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据考察,清乾隆年间,总爷衙门将其鸡鸣寺茶奉贡圣上,皇帝饮之,顿觉“芳冠云清,味播九区,焕若积雪,哗若春敷,倦解慷除”。便钦赐“鸡鸣寺院内贡茶”印模一枚,每年由总爷衙门上贡15斤。“鸡鸣寺贡茶”也因此而得名,驰名于世。 

        也许鸡鸣寺院茶 种植历史更为久远,据考证庸国人在商、周时期就发明了茶叶,并将茶叶作为贡品。由于地缘关系,城口古属巴地,与庸国比邻,只有一山之隔,会不会从商、周时期城口就开始训化利用茶叶呢?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和抱者,伐而掇之。”这其中的“巴山峡川”,就是指以今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城口地处“巴山峡川”茶树原产地区域,产茶历史优久,茶叶发展与传播始于秦汉,秦统一全国后,城口属秦国地,开始种茶。唐宋时期城口茶叶飞速发展。同时,据《城口厅志赋税》记载,“茶盛于唐”,在唐代贞观年间,城口被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山南茶区,宋代城口划为川陕四路茶区之一的利州路茶区,明初划为川北马茶产区之一,由此证明城口茶叶历史悠久。

        鸡鸣寺座落在重庆市城口县的鸡鸣乡汉昌河畔,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象巍峨而壮观,山势的来龙去脉,寺庙的佛刹方位,均有讲究。永定山酷如古佛坐禅,寺院紧偎其间,前取包家梁,形如巨象,欲动不动。后靠永定山,状如渔网,撒而不收;左靠大寨包,既有冲天之雄伟,又有下山猛虎之势。右生青龙台,娓娓与之陪衬,犹如卧岭黄龙,四周山峦重叠,满眼苍翠,寺院大门前是一排宽大的石梯,直通汉昌河与碗厂溪交汇处。相传台阶有百步之遥,可以并行八个大汉,人们称之为百步梯,从远处望去,寺院显得十分雄伟壮观。据考证台阶有一百零八步,现在还依稀可见台阶的痕迹。

        同时,传说寺院院门外的石梯旁,还一棵几个人牵手围抱的大枞树,枞树树丫上生长着碗口粗的一棵小松树,树丫上经常有白鹤、喜雀等鸟类停留嬉戏、筑巢繁衍,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树生树。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这颗树被砍伐掉,鸟也离散了。

        鸡鸣寺院历史悠久,始建于佛教正式传入我国之初的东汉时期,寺院内的建筑以石雕、木刻为主,均采用坚硬的石材和上等优质木料。重重院落,层层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厢房迁曲相连,错落有序、高檐翘飞、气势恢宏,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史载:“梁益边陲,巴渠锁钥,北控南楚,南接夔巫,带三河而萦纤,障八台而突兀,数百里西流三水,远汇襄渝;千万里东折之山,近接秦陇”。汉光武帝刘秀拥麾巴山,追剿王莽,兵至永定山下,有雄鸡晓唱,万山回音,一时阴霾尽扫,光武帝龙心大悦,旨封鸡鸣而建寺,故此得名“鸡鸣寺”。据说寺院正殿的横梁和柱子用材非常奇特,选材于马桑树。传说古时候马桑树的树干非常毕植粗壮,是建筑的栋梁之材。由于孙悟空顺着马桑树爬上天,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就责怪马桑树,是马桑树长得太高惹的祸,就咀咒马桑树只能长到三尺高就弯腰,后来马桑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我父亲会木工,善于盖川木结构的房屋,他肯定对寺院的用材有考证。本人在寺院旁边的学堂念过几年书,那时寺院改做了粮仓,但是大殿的原貌还在,只是把供奉的佛爷换成了垛木粮仓,周末偶尔和同学们一起到大殿去玩,带着对寺院的神秘感,带着对父亲讲的故事的考证,不止一次地偷偷瞧瞧那正殿上方的横梁和柱子,是不是用马桑树做的,为什么今天的马桑树长几尺高就弯下了,为什么不直着长,难道真的是被玉皇大帝咀咒了?心里悄悄地猜测寺院过去的大茶树、大缸在什么位置?白鹤井在什么方位?大枞树的树根还在吗?这一切的一切,只有那百步梯还残存着不到一半的台阶,庆幸的是当寺院重修开放后,我见到了墙上残存的壁画,仿佛依稀看到了寺院的年轮,是那么的古老苍翠。

       鸡鸣寺院位于重庆市城口县鸡鸣乡永定山下,城口县至开县的主干道从旁边经过,距城口县城90公里。巍巍大巴山,逶迤腾绿浪,群山云缠雾绕,天地吞吐万象,纯净如妙龄少女的溪水百转千徊,如同奏鸣着只应天上有的美妙乐音。碧绿如翡翠的山岭重重叠叠,有如国画大师点染的水墨丹青,这是大巴山深处险峻幽深的三千里山水。而今,这里山水有情亦有灵,它用绿色生态给鸡鸣寺贡茶品牌一次又一次地注入着神韵。鸡鸣寺院二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口佛茶文化的融合史,当年寺庙广隆长老的手工精制茶艺也从寺庙传于千万香客,传于万万民众,它也使得鸡鸣茶在宫廷贡茶和寺内佛茶这两大流派上不断发展提高着,更加精细的采制工艺使得百年贡茶一次又一次地焕发着青春。如今,经一代又一代鸡鸣茶人的深研,在这两大流派上以其"形态有变而神韵不变""沿袭传统而光大传统"的求实创新精神,共推出19个品种。城口鸡鸣寺贡茶,2005,被评为全国"华茗杯"名优茶金奖和全国农博会金奖。2009年,城口鸡鸣寺贡茶获农业部绿色食品续展认证,还获“中国历史名茶”称号。2010,获“重庆市十大名茶”。2011,获重庆名牌农产品认证。2012,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城口鸡鸣寺贡茶产品通过了全国"QS"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中国绿色产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书,国际注册商标。

       鸡鸣寺始建于佛教传入我国的东汉初期,符合历史特征。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虽很难考定,但最初传入时,只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而最初的佛寺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民间建寺造像,据《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由于汉光武帝信奉佛教和道教,坚持以文治国,还经常到太学讲论经学,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汉光武帝是否拥麾鸡鸣寺无法考证,刘秀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鸡鸣寺地处川陕交界,汉光武帝在攻取西蜀之地时,军队途经鸡鸣寺完全有这种可能,至今寺院大殿墙上还有文字记载,相传汉光武帝途经此地,时逢雄鸡报晓,取名鸡鸣,后来建寺纪念 

0

后一篇:扫地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