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环境为依托,要研判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和一个长期的视角,以便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梳理出本质的线索。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与日本65年到81年的情况颇为相似。然而让人担心的是,经历了近20多年的发展后,日本经济最终走向了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后一蹶不振。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快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 经济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
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与日本相似,我国现在也存在无序开发的问题,地价、房价也节节攀高。
7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很快带动国内物价上涨,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
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而我国07-08年受国际能源、资源、粮价上涨的影响,也一度出现了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
二、 货币
1970年后,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凸显。1971年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的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到1美元兑300日元,年末升值达16.88%。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
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然而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继续增加。1971到1972年间,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贸易收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大幅上涨。同时,当时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各国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兑美元出现上涨,这也部分抵消了日元兑美元的单方面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据推算,1972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各国工业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了3.4%,给日本带来了9.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各国货币兑美元不同程度的上涨,还给日本带来了4.4亿美元的顺差收入。
三、 产业
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才在上述领域赶上欧美。我国现在与70年代的日本比较接近。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主导产品,但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
从增长模式来看,70年代的日本和中国现在一样,都是粗放增长。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拉动。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
1974年曾高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使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终于克服了石油危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