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中新校园若干景点的命名建议【原创】
(2016-01-18 21:14:21)
标签:
命名建议杂谈 |
分类: 杂感 |
按:余退休已逾10年,平日鲜去母校“活动”。去年12月10旬,受徐校长之邀览昆中新园,嘱对一些尚未命名的景点酌取名以增添校园文化氛围,感于其意之诚,于年前交上“答卷”。元月5日,接徐校长电,告以经多方研究,已定采用上述“陈其可简介”“跬步桥”“校友鼎对联”三项建议,并就联中“中华”二字拟为“华夏”征求意见,鉴于对仗,余欣然同意。又告以湖名尚在反复斟酌中,复曰:拙见既出,只为应命,无关用否。
如此,作为昆中学子和教师,除上三项,加上1985年辅导学生陈氏为学校夺得的第一个语文学科的全国性作文大奖——雨花奖(说明文一等奖,原作《江南骄子——阳澄蟹》),以及建校40周年所作的新校歌歌词《昆中——心中不落的彩虹》,亦已不负此生母校之缘矣。(元月5日)
关于新校园若干景点的命名建议
一、首任校长雕像的石刻文稿:
陈其可
(1901—1988)
陈其可,又名祖源。近代史学家和教育家。江苏吴县人。省立一师毕业后攻读东南大学和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执教于东吴大学附中,苏州中学等校,有《班超生活》《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著。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所,以论文《清代新疆开垦史》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暨校抗战史料编委会委员,抗战后任国立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教育厅督学。50年代起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至退休。1946年8月奉省厅令创办省立昆山中学并为首任校长。
说明:共212字(含标点),较原稿多30-40字,构思如下:
一、姓名以“陈其可”为妥,由:(1)所见史档(省厅档案、其本人保存的委任状,当年省立各校会员名录等)均为“其可”;(2)1986年我所访的其在世同事,无人提过“祖源”之名;(3)其书著本人皆用“其可”一名。原稿以百度的“祖源”为名,此名当有来源(在华师大的用名?曾用名或小名?不明),宜作“又名”。
二、取消了原稿中“著名的历史学家”前的“著名”二字,补充“教育家”一说,充实了其史著和执教经历,以坐实“史学家”“教育家”之定位。
三、关于“近代”还是“现代”的定位问题:五六十年代史学界普遍将“鸦片战争”至“五四”期间归为“近代”,“五四”后归为“现代”,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甲子已过,史界现普遍将“近代”的概念推至49年共和国成立前,之后作为“现代”(也不尽然),按此陈生于近代,逝于现代,但考虑到:1、其主要成就(包括创办昆中)在共和国成立之前,2、雕像将长期存放,未来的校友(比如百年校庆时)再读此碑,“近代”或许更易接受。
二、关于新校园几处景点的名联:
1、湖畔小石桥——“跬步桥”
字义:跬步,半步,步程时举脚一次为半步,两次为一步,成语有“跬步千里”,意即千里之行,是半步半步的积累所得。
语义经典:
《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取名寓意:以《劝学》的精神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治学为人,只要锲而不舍,不半途而废,不论天资如何,均有具备“圣心”而成 “骐骥”(千里马)之期,若用心浮躁,将一事无成。该名有勉励和警示双重作用。
2、校园小湖——“四维湖”(遵嘱依顾炎武的思想命名)
字义:四维:礼义廉耻
语义经典:
“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千年经典,儒家尤为推崇,从孔孟直到近代,诠释者不计其数,以顾炎武最为概括,倡“四维”之说。以此为名,有乡土名人色彩,又有现实意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篇》:“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今天的理解,礼,即礼制和法制,义,正义和道义;廉,崇尚清廉简朴,耻,为人是非分明,不同流合污。
顾炎武《日知录·正治》篇中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外,其《五代史·冯道传·论》又有“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的说法,是其对明朝覆亡的惨痛总结。
原文: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影印本原文不清,参照上文应为“大法”二字);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岂)有不乱,国家其(岂)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日知录集释》
顾氏以上大段论述,涉及官吏、士大夫、社会和军队的风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取名寓意:
(1)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修身的大则;礼为礼制(法制),义为信仰,廉洁和知耻是做人的人格和大节,是最基本的道德堤坝,不讲廉耻,则无所不为,无祸不招。
(2)昆中前校园进门处原有“四贤寺”(俗称“四角亭”)一景,今迁址新校园,“四贤寺”不再存在,以“四维湖”作为某种传承和超越,“四维湖”的含义更为深广,想来许多昆中老校友一旦了解其中的创意,一般是能够从“恍然”中接受的。
(3)“四维”和“跬步”,有时空上的潜在照应,一个是小距离,一个大空间,一个务虚,一个务实,寓宏观着眼,微处落脚之意境。
又:徐校长后以备选数名垂询拙见,余首选“容湖”,显包容,有胸襟,且和已有的“是园”相对应。
3、北面西北靠墙小亭——省已亭
字义: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语义经典:《孔子·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取名寓意:“吾日三省吾身”早成史上许多伟人名人身心修养的经典,其范围也已超出了上述“三省”的具体内容,其实文言文中的“三”(荀子作“参”)本是个泛指的概念,多方面的意思。孔子推崇曾子的话,其中的“传不习乎”,对在校生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到此触景生情,主动督促自己的学业,进而反思自己其他方面的缺点、不足甚至失误,这个小亭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校园亮点——地处僻静而内涵深厚。
三、对联:
1、引用对联:
该亭前的两柱,以书龚自珍的名句“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为联,义为:人如不能战胜自己身上的杂念或缺点,到了社会上又怎能成就大的事业。此思想既和顾火武推崇的孔孟“省已”吻合,也和西方的格言“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吻合。
当然,若据龚诗中的两个“胜”字,该亭名为“双胜亭”也未尝不可,语义上更为正面和积极,也有悬念,对“双胜”的理解,有相当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师生“双赢”,德艺双馨,小我和大我“双胜”之类)。龚和昆山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此联可补昆山对龚氏遗产的疏漏。“双胜”更和“四维”“跬步”形成数字上的照应,如同文章。
2、本人自撰对联一幅(为赠鼎的校友撰联):
少年闻道沐春晖师恩长存,
人生立志酬中华鼎运浩荡。
上联为对昆中学校生活和师生之谊的回顾,下联为对人生志向的表述,也是对母校教育的回馈,想来是赠鼎校友的共通心情。亭若无名,不妨以“鼎运”命之。
注:鼎,本义为古时诸侯和大户人家的食具,后来通常含义为权力的象征,又引申为国家,如“汉鼎”,“鼎运”即国运,此联即用此义。
以上建议,均请校领导酌定。其余多处,不妨请其他老师建议。
致徐校长,何主任
祁峰2015/12/28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