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8001d24fhd1cb80392b4e&690
升仙桥栏杆
http://s14/mw690/8001d24fh7b612677146d&690
行唐县城中的香莲寺
http://s9/mw690/8001d24fhd1cb80fcf9c8&690
封崇寺大门
4000多年前,在河北定州北部的“唐”地,生活着一位衣食俭朴、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名为尧。因为其治理有方,声名远播,被推举到平阳做部落联盟长。这位部落首领自“唐”南行,所经过这块土地时,称之为“行唐邑”。
2000多年前,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之地为三十六郡,这块土地属钜鹿郡,置县为“南行唐”。到北魏时,又去“南”字而改为“行唐”。
以后,这里又被称为章武、永昌、恒阳等。一直到了明代,这里才被称为行唐。
究其名称来源,行唐“千年古县”名至实归。
千年古城——名曰“犊乾”
行唐是石家庄最北端的一个县。我们从石家庄出发,沿中华大街一直向北,上京昆高速到行唐南出口。45公里的路程,至多需要一个小时。从出口再往东北四五公里,就到行唐县政府的所在地龙州镇。
行唐县境内有沙、磁、郜、曲四条河,郜河是最大的一条。郜河从行唐西北部的鳌鱼山蜿蜒而下,贯穿全县向东南而去。在行唐县东南,郜河绕县城弯曲而过。
曾在行唐任过训导之职的明代诗人戴震,曾写过一首《郜河春涨》,活画出了一幅北国江南:“晴波万顷随鸥戏,暖浪千层逐鲤游。杨柳垂青遮断岸,蒹葭涵绿满平洲。”乾隆二十二年,行唐知县、江南诗人吴高增也写下了诱人的诗句:“郜河百折达天津,淑气遄催雨泽新。沙渚平添千涧水,烟波疑泛五湖春。低垂远岸丝丝柳,群泳深渊寸寸鳞。恰值农祥勤劝稼,沟渠满引及良辰。”
作为行唐县母亲河的郜河,养育了两岸的众多黎民,但每到汛期,郜河泛滥也是当地的一大灾害。如今的郜河,作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平日并无水。当年晴波万顷的场面,只能从这些古诗词里寻觅了。
行唐县城,就在这郜河之滨。今称之为龙州镇的区域,古时为一座千年古城,名曰犊乾城。
为何称之为犊乾?询问过专家,翻阅各种旧志一直未能找到答案。史书记载,北魏熙平年间(约517年),行唐县治从故郡村一带移治到此。《行唐县志》载:犊乾城城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土城,天宝元年(742年)动工,历时十五载完工。其时周长五里七十五步,高二丈,阔三丈五尺。池深八尺,阔二丈。
行唐城池其形似罐,西门为口,南北门为耳,东无门为底,世号“罐城”。三门皆有其名:南曰“俯郜门”,以郜水绕其前;西曰“晚照门”,爱夕阴也;北曰“平恒门”,以恒山之下以此甫平之意。城池四周皆有护城河环绕,常年流水不息,闭起南北门,非经西关升仙桥莫入。
按民间的说法,行唐城每面城墙一里一(550米),城区面积仅0.3平方公里。行唐县城虽小,却布局合理。城外设三关,即西关、北关、南关;城内分6街;集贤街(今南街)、孝义街(今北街)、延庆街(今西街)、育贤街(今东街)、澄清街(今正义街)和顺城街(县治西小街)。
驱车行进在行唐县城,犊乾旧迹早无踪迹。熙攘的人群,繁华的商业,都在展示着一个与时俱进的县城新貌。而这座古城的历史,则需要我们细细寻觅。
升仙桥——听景更为美妙
古城出入,升仙桥是西去必经之路。作为行唐县城中最为闻名的文物古迹,《行唐县志》载:“升仙桥在西门外,相传五代时有仙飞升于此。”因其美丽的名字、动人的传说,很早就吸引我前往一睹芳容。但在询问当地人时,却被告知“看景不如听景”。带着疑惑,我们还是探访了这座即将“消失”的升仙桥。
始建于唐代的升仙桥坐落在旧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现在护城河早已被棚盖填平,成为了一条街道。这条今天被称之为升仙桥路的街道,是县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市场。采访车驶入街道没多久,导游指着路正中的一个水果摊的位置说,这里就是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升仙桥了。
细细看来,才发现在水果摊后的马路中间,围起来一圈铁栅栏。铁栅栏内,是一个大坑。坑里到处都是垃圾和污水,只有从一侧露出的栏杆和券顶能依稀看出,这是一座古桥。桥洞已被垃圾填满,桥面早已铺上了沥青水泥。升仙桥与赵州桥结构造型基本相仿,历史上被誉为赵州安济桥的姊妹桥。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根据县里提供的资料,1959年省文物工作队曾经对此进行过实地考察,升仙桥全长15.3米,桥面宽6米,桥面至河底高4.7米,主拱券用20道单券并列砌筑。现存跨径11.7米,中间高2.7米。主拱两端负小券,用18道单券砌筑,跨径2.45米。大券和小券的券脸石上均有雕刻,桥两侧有拦版、望柱,版面有的刻图案花纹,有的刻不纹不花的凸文,栏版两端都有一卷曲抱鼓石,特别是券脸石上雕刻的雄鹰、雄狮以及其它奇珍异兽,雕刻之细腻,造型之美观,堪称古代艺术之珍品。
桥是何人所建?则有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当年鲁班造好赵州桥后,北上五台,中途路过行唐,在县城西关护城河边的一个小饭馆吃饭。当时正值隆冬,鲁班见一个青年小伙子背着一个老妇趟着河水过河,不知何故,遂向饭馆掌柜打听。掌柜说,小伙子是西关人,叫杨二郎,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杨二郎非常孝顺,他母亲得病后,每天背着老母亲进城看病,因护城河上无桥,因此便夏天趟水,冬天涉冰,已连续三年,从不间断,人人都称赞他是个大孝子。鲁班听后非常感动,决心帮他一把,于是,就趁夜深人静时施展法术,用造赵州桥剩下的石头在护城河上造了一座桥。从此,杨二郎背母看病,再不用受过河之苦。后来,杨二郎的孝行感动天庭,玉皇大帝封其为仙,杨二郎便在这座桥上驾云升天,从此,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之为“升仙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