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昌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南昌路位于上海黄浦区与徐汇区内,是上海旧时法租界的核心区域,沿路传统住宅区密布,其中名人故居数量众多。
南昌路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宽14米到15米,包括租界时代的“陶尔斐司路(Route Dollfus)”和“环龙路(Route Vallon)”。其中“陶尔斐司路”为今南昌路东端重庆南路与雁荡路之间的一段,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初名“军官路(Rue des Officies)”,1920年以法国军官陶尔斐司改名为“陶尔斐司路”。
“环龙路”为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填马义浜河”越界修筑,以法国飞行员命名。1914年,“陶尔斐司路”和“环龙路”都被划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将二路统一改名为“南昌路”。
南昌路47号科学会堂(思南楼),始建于1917年,砖混结构,法国古典式的两层花园楼房,1926年竣工,供法侨游憩。院东北角,有一所小学,供法侨子女就读,名“法童公学”,1925年,法国总会迁往“霞飞路”,随后作为中法人士文化交流的场所,中法联谊会等组织常在此活动。1958年,更名为“科学会堂”,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题名,成为上海科协属下的多功能科学活动场所,
南昌路100弄老渔阳里(环龙路2号)排列着二、三十幢建于1911年的石库门公寓,民国初期不少国民党元老都居住于此。其中,老渔阳里2号是安徽督军柏文蔚的公寓,1920年初其将寓所租借给老乡陈独秀居住,陈独秀遂将其《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搬迁至此。《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旧式石库门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厢房布局,有后天井,面积约150平方米。
南昌路48号的大同幼稚园是中共早期创建于上海的一个红色摇篮,取名寓意“世界大同”。其创建于1930年3月,原址在江宁路,1931年春迁至南昌路。幼稚园对外宣传优先照顾教友子女,实际上入院的大部分是革命者的子女,其中包括毛岸英兄弟三人。幼稚园的负责人是在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的董健吾(牧师,因护送美国作家斯诺赴陕北而著称),此处也是董健吾的住宅。
南昌大楼位于南昌路和茂名南路交叉口的东北角,故有两个门牌号码,南昌路294~316号和茂名南路151号,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南昌大楼旧名“阿斯屈来特公寓(Astrid Mansions)”,1933年由外籍建筑师列文设计,永安投资兴建,原法国天主教会产业,建筑面积11196平方米。大楼高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沿街结合地形作锐角转折周边布置转角处的主立面,外墙面镶贴黄绿色相间的面砖,间以玻璃凸窗,主入口上方的门额及其顶部的精致的尖塔均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图案,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建国后,这里是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体现地,众多名人贤士先后入住于此。
南昌路38号的信义会是在上海由清光绪三十一年传入的北美信义会(E.L.A)和挪威路德会(N.M.S)合成一个信义会。
南昌路56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个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创立于1927年11月,最初是由音乐家萧友梅在此租赁校舍,开办“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设预科、本科、专修科及特别选科。1929年9月,学校迁址到汾阳路、复兴中路,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