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境外旅行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部,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也被誉为“山鹰之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Albania)的主体民族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公元前167年,伊利里亚人被古罗马帝国征服,建立伊利里亚行省,7世纪开始,斯拉夫人从东欧迁徙过来,占据大半个巴尔干半岛,伊利里亚人借助山地保留了一小块领地,没有被斯拉夫化,形成了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历史上,阿尔巴尼亚屡遭入侵,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廷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385年奥斯曼帝国入侵,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统治近500年。在此期间,阿尔巴尼亚人多次起义,1912年11月,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尔巴尼亚再次宣告独立。1925年1月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28年9月改为阿尔巴尼亚王国,经历二战洗礼,1946年1月,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岸,北部和东北部与黑山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地区)接壤,东部与北马其顿相连,南部和东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西南部濒临爱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主要城市有地拉那,斯库台,都拉斯,发罗拉,科尔察,费里,培拉特、萨兰达、吉诺卡斯特。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a)位于该国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距亚得里亚海岸27公里,1920年起定为首都。境内多山,地中海气候,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第一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市中心有斯坎德培广场,广场附近有清真寺(1819年建成)、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等。





阿尔巴尼亚素有“碉堡王国”之美称,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密集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形成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世界舞台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谓“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在强烈的危机之下,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广袤的田野上、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的暗道密如蛛网、有的孑然兀立,有单兵碉堡,还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所,星罗棋布,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