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世界文化遗产)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城市 |
分类: 境外旅行 |
撒马尔罕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联结着中国、波斯和印度这三大文明区域,被誉为“中亚城市中的珠玉”“东方璀璨的明珠”。

撒马尔罕(Samarkand)意为“肥沃的土地”,其地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两河流域”的河中谷地。作为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其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在此建成都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
撒马尔罕在11世纪时就筑有城墙,街道从市中心向六座城门辐射。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拉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灭顶之灾。至14世纪,随着帖木尔帝国的兴起,其将从世界各地劫掠来的财富堆积在撒马尔罕,并把最杰出的艺术家与工匠掳至撒马尔罕,在这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
撒马尔罕分新城与旧城,旧城根据建成年代的不同,显著地分为“Afrasiab遗址区”、“帖木尔时期建成区”、等不同的区域,迄今城市中仍较好保存着低层传统住宅区,古迹众多,尤以帖木儿帝国时期建造的宫殿、陵寝最为壮丽。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撒马尔罕历史上曾是中国属地,古代对其称谓较多,有“悉万斤”“康国”“康居”“萨末建”“寻思干”“邪米思干”“薛迷思加”“撒马儿罕”等。公元637年(唐贞观十一年),撒马尔罕向李世民进献“大如鹅卵,色似黄金”的桃子,唐人称其为“金桃”,寓意“古丝绸之路”的和平与繁荣。唐高宗永徽(650-655年)时在撒马尔罕(时称康国)置康居都督府。约公元8世纪中叶后,因大食势力东进而废弃。唐玄宗天宝九年,怛罗斯之战(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帝国、中亚诸国联军之战)唐军惨败后,此地脱离中原王朝。
撒马尔罕自古便是繁荣的商业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丝绸之路”开辟后,撒马尔罕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文化、技术传播交流与商业贸易的中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无数的商队为撒马尔罕带来巨大的财富。唐朝僧侣玄奘曾在此感叹:“此处土地肥沃,树木参天,花果处处,气候宜人,乃西域之中心。”马可•波罗亦在其游记中写道,“这是一座非常巨大辉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