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钟鼓楼
(2024-08-03 15:56:02)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西安钟鼓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中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鼓楼。
钟楼
钟鼓楼(The bell tower、 The drum tower)为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均为中国古代的报时建筑。西安钟鼓楼合理的建筑结构、华丽的建筑色彩、典雅的装饰构件,都具有浓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西安市标志性建筑物。1996年,西安钟鼓楼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广济街口,后因西安市区大幅度向东扩建,其位置在城中过于偏西,明万历十年(1582年)迁建于现址。迁建时“楼惟筑基外,一无改创”。清乾隆五年(1740年)按明初原结构重修,唯将原室内所悬唐代“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1953至今,钟楼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加固、维修。
西安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占地1377.4平方米。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长宽各35.5米,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各6米的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钟楼从地面至金顶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楼分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楼体为木质结构。由砖台阶踏步上到砖基座大平台而进入一层大厅,面阔7间,进深3间,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画藻井。由第一层大厅内东南角扶梯,可盘旋登上四面有木隔扇门和直通外面回廊的二层大厅。
西安钟楼整个建筑通体彩绘,楼内贴金彩绘,画梁雕栋。四面漆红大门,各层门扉还有64幅木雕故事,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西厢听琴”“伯乐相马”“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构图优美,雕工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楼翼角飞翘,下悬铎铃。楼顶端琉璃莲花宝座上置有6米高的圆形鎏金宝顶,更显庄严,显示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多次修缮。
西安鼓楼是所存中国最大的鼓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建筑,占地1924平方米。建筑基座呈长方形,高7.7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建于基座的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层楼身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在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