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大善寺塔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大善寺塔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市广场,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是绍兴市地标建筑,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善寺历史上是绍兴著名古刹,据《嘉泰会稽志》载:“梁天监三年,民黄元宝舍地钱氏女未嫁而死,遗言以奁中资建寺,僧澄贯主其役,未期年而成,赐名大善。”唐朝多有高僧驻锡讲经,僧徒踊至,寺舍增广,法席甚盛。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从杭州过越州驻跸州治,知府移至大善寺办公。翌年,宋高宗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元绍兴。据1941年的《中国文化史迹》载:“大善寺在绍兴城内……各层各面,或开窗,或作拱券形的假窗。建筑年代不明,可能是宋代建成的。”民国时期大善寺尚有僧舍71间,设有道场、罗汉堂、天王殿、经院等。1972年冬,大善寺主建筑及附房作危房处理先后拆除,地基上扩建绍兴百货大楼,2000年改建为城市广场,仅留大善寺塔矗立。
大善寺塔历史上几经毁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因寺僧用火不慎,寺、塔倶毁于火灾,陆游撰疏记其事。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寺、塔均有重建,据寺碑《重修大善寺记》《重修大善塔碑捐记》载,清康熙年间与道光二十四年都曾多次修葺。大善寺塔历经风霜、雨雪、大火的侵袭和剥蚀,特别是1956年特大台风过境,依然保存完整,次年,进行大修。
大善寺塔现存建筑为宋代形制,六角七层,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呈象牙白色,塔高约40米,塔底宽约4米,底层六面均设壶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壶门,余设壁龛。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民间传说塔顶藏有定风宝珠一枚,大如龙眼,可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塔砖多刻“绍定戊子重修”字样。该塔曾是绍兴城内最高建筑物,塔内原置有木梯,缘梯可登临塔顶眺望全城。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196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过调查,确定大善塔寺重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明代绍兴名人徐渭、张岱曾撰有楹联、碑记,对研究绍兴地区南宋时期的建筑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