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系列:江苏泰兴-黄桥古镇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长江、黄河 |
黄桥古镇位于江苏省泰兴市,现仍较好留存有珠巷、米巷、马巷、罗家巷等明清以来的历史街巷,完整地反映处古镇原有的地域风貌和特色。
黄桥古镇坐落于长江北岸的苏中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史上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也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其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
黄桥古镇在汉高祖时期,刘濞为吴王,都广陵,黄桥取名“永丰里”。唐代设市,北宋建镇,又名“黑松林”。元末明初易名“黄桥镇”。明初设巡检司衙门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清代更派把总率兵驻防,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值得一提的是,黄桥烧饼历史悠久,名满天下,为古镇特产。尤其是在黄桥决战中,黄桥镇12家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民众冒着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因此,开国大典时,“黄桥烧饼”也因被选入国宴而闻名全国。
黄桥古镇现保留有28万平方米东的传统风貌街区,共有24条古街巷。其中,珠巷、米巷、马巷、罗家巷等保存较好,其沿街多以店面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适当的街区尺度和地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古街巷里的圈门,有着层层叠叠的屋檐,每层都有不同图案的精美石雕,极具艺术观赏性。圈门最初的功能是为了防御,因为黄桥自古富庶,却无险要地势可守,亦无坚固城墙可防,于是古镇就出现一座座连接民宅的圈门。
黄桥古镇人文荟萃,保存有福慧寺、宗镜庵、真武庙等古寺庙;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等宗祠;文明桥、致富桥等古桥,以及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拥有“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决战支前站旧址”、“明清民居建筑群”、“顾孝子墓”、“丁文江故居”、“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门大香台是黄桥古镇的地标建筑。镇海门因镇海保境而得名。北宋时,黄桥为长江、淮河、黄海三水交汇之处。适逢海水倒灌,百姓深受其害。至北宋天圣年间,兴化县令范仲淹帅通州、泰州、楚州等地民众修筑捍海堰。黄桥人修建“镇海门”以示纪念。镇海门楼阁牌匾上书“大香台”三字。源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黄桥流行瘟疫,无法医治,设香台供文关公神像,平息瘟疫,百姓安居。登上镇海门,古镇尽收眼底。
米巷东至牛集场,西至运粮河,全长300多米,宽4米左右。巷中多是大户人家聚居之处,尤以丁姓为多。丁家在明朝末年从丁庄迁来黄桥,家族中有中秀才的,有为朝廷护送漕粮的,还有做生意的,至今依旧非常兴旺。清朝道光年间丁大椿在外做官,其家人去安徽芜湖、大通米市贩米回黄桥销售,生意红火,家资近百万。在丁氏家族的带动下,该巷中米店林立,故名“米巷”。
珠巷东至口巷,西至鱼巷口,长约350米,宽4米左右,原名“猪巷”,旧时猪行林立,后猪行被“四行八作”店铺取代,猪行不存,渐渐地变成“珠巷”。
马巷因马而得名,因旧时黄桥何氏居住于此,其出入均骑着高头大马,故称其为“马巷”。何氏是黄桥当地的大家族。仅在明清两朝,就出过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在当地可谓显赫一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清朝宰相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甚至如今何氏祠堂仍被誉为“江北第一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