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系列:江苏海安-韩国钧故居

标签:
旅游地理城市文化历史 |
分类: 长江、黄河 |
韩国钧故居位于江苏省南通海安市,是民国时两任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生前住所,人称“韩公馆”,是一组苏中地区不可多见的晚清优秀建筑群。

韩国钧故居占地7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保存完好,据韩国钧自撰《永忆录》载,清道光三年(1823),年景欠丰,百姓饥号,韩国钧的祖父韩凤翔欲济无款,向他人劝募又无应者,遂将自家主屋3间拆去,换得米麦,以赈饥民,一时韩家门庭为满。待后年景转丰,韩父亲韩希彭方自外而内建造了部分厅屋。同治二年(1863),其父去世,家境中落,原备续建房屋木材悉以还债,已建之厅屋亦用作抵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韩国钧50岁时官至河北矿务局总办、交涉局会办时,告假返里,于旧址重建祖屋。韩国钧自订《止叟年谱》又载,韩国钧于光绪三十一年自日本考察回国,次年赴豫,现存主体建筑就筹建于此期间。
韩国钧故居坐北朝南,系一组完整的四进式宅院。大门前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海安镇董们捐铺的花岗岩石板街。临街大门楼气派庄严,上有“天官赐福”、“麻姑祝寿”、“鹿鸣梧桐”等9幅镂空砖雕,透满神韵。大门两侧分列着一对雕有“暗八仙”和“狮子戏球”图案的白色长方石鼓,门墙左右嵌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和“海安县博物馆”白色大理石标牌。跨过高2尺的门槛,门厅地面有一幅彩磨石“瓶升三戟”图,以蕴含的寓意,祈祝主人官运亨通,平升三级。抬头望,门框拓方上木雕“二龙戏珠”吞云吐雾,屏门上端高悬张爱萍将军题写“韩国钧先生故居”匾额。
11111111
韩国钧故居是以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左右伸展,形成南向北递进的照厅、正厅、穿堂、堂屋的4排住宅群落,而每进住宅之间又是以曲廊勾连、窗槅穿透的一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建筑群体,通透开敞,起承转合,和中有序,和序统一。其中,照厅内陈列着韩国钧生平业绩展,详尽介绍韩国钧从文人中举,知县起家,至掌管省政,转变为邑人共仰、邦国敬重的一生。
正厅屏门上挂“陈毅拜会韩紫石”巨幅国画中堂,由南通国画院原副院长张淮绘作。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由著名书法家仲贞子篆书。在圆融精美的卷棚与端庄厚实的屋梁下高悬着24盏宫灯,每有贵客来临,必灯火通明。大厅内陈设着造型简练、古趣清雅和雕刻细腻、富丽华贵的明、清家具。居中的圆桌上,置一盆韩国钧当年珍玩的黄杨,其干回蟠折屈,一寸三弯,为典型的扬派盆景。正厅内上悬匾额 “魏公间气”、“潞国精神”、“大德必寿”、“学有渊源”4块匾额,正厅抱柱楹联“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带真天人”为清代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手迹。
韩国钧故居出堂屋东侧六角小门进入火巷,一道高墙将故居与东邻隔开,巷道由二门前小院一直铺到一座洋房前。西式房顶下,内置乳白色拱形天花板,以优质木材作板壁,所有窗扇皆设3层:一百叶、二网纱、三玻璃,主人可按季节、天气之变化而替换。地面铺贴彩绘瓷砖,至今仍色彩鲜艳,坚固光滑。北室为客厅,南室为韩国钧卧室。外为四面吊顶走廊,上饰木质西式图案,下装栏杆。南侧小院内筑一淀水池,并延伸至小洋房之下,既可储蓄天水,又可调节房内气温。这座西式洋房在一组晚清建筑中分外引人注目。此外,这里还是载入华中抗日战争史册而闻名遐迩的“苏北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