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湖之畔,其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均列中国古代书院之前茅,被赞为“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应天书院历史上又称睢阳学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等。其前身最早为五代后晋(936-947)时杨悫所创办的睢阳(学舍)书院。当时,社会动荡、庠序失教,睢阳学舍应运而生。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因太祖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将宋朝龙兴之地宋州(今商丘)升州为府,称“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应天书院为府学,赐额“应天府书院”,成为官学,史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陪都,应天府书院亦改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古时商丘濒临汴水,交通便利,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应天书院有别于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而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唯人才辈出。天圣四年(1026年),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之时,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继承书院初创时“天下同文”之志,倡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北宋培养大批人才,史载“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元代赵孟瞓《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应天书院的基本课程设置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 范仲淹主持书院期间,还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其时,学生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明体达用”。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应天书院历史上几经沉浮,其于宋钦宗时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纪念范仲淹,重建“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2004年,在宋代原址附近(南湖)复建应天书院,由河南大学设计,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2007年10月1日,复建后的应天府府书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其内主要由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建筑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