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康熙南巡盛典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教育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江宁织造博物馆内,有一处环形的多媒体展示厅,其内展现根据《康熙南巡图》创作的3D动画长卷,巨型银幕长30.7米、高2.4米,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动态地呈现出南京城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为观众带来穿越历史的参观体验。
历史上的康熙先后六次巡视江南,均至江宁(今南京)。其中5次入住“江宁织造府”。在第二次南巡后,康熙决定以绘画叙事的方法记述此行盛典,历时6年数易其稿绘制完成。其中,描绘南京的画面分布于第十卷和第十一卷,堪称清初南京的《清明上河图》。
《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所绘图景始于江苏句容,途经金陵南郊秣陵关,通过通济门进入城内,沿着“十里秦淮”河畔再经三山街、内桥等地,抵达演武场,又经鸡鸣山直至后湖(今玄武湖)结束;而《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所绘图景则始于金陵城南大报恩寺,沿着城西外秦淮河,途径水西门、旱西门、清凉山等地,随后入江顺流而下,经过燕子矶、仪征等地直至镇江金山为止。
康熙在位期间,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间,六次南巡。其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初八,康熙在大批随从的护拥下,浩浩荡荡驶出北京永定门,踏上其第二次南巡旅途,路线基本沿着京杭大运河线路行进,途经济南、剡城、淮阴、扬州、苏州、杭州,至浙江绍兴大禹庙折回,由丹阳登陆后经过句容,于二月二十五日抵达江宁(今南京),驻跸江宁府,三月十九日返京,行程共计54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为纪念这次南巡盛典,康熙决定以宏大的绘画叙事方式记载此行经过,遂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绘画高手绘制《南巡图》。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户部左侍郎王原祁等多人一致举荐下,来自江苏常熟的60岁画家王翚承担了这项工作。
王翚(hu)(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其出身于绘画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画,其摹仿宋元诸名家画法,很快声名鹊起,号称“集宋元之大成”。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山水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年60岁的王翚以平民应召的方式正式接过了绘制《南巡图》的重任。王翚负责全图的整体构思设计,其先执笔画出草图12卷,呈康熙过目、满意后再绘制正本。另外,全图的山水树石也全部由王翚绘制,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徒弟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康熙南巡图》是清代绘画史上的大作,共十二卷,绢本设色,用料上乘,画面总长度合计超213米,十分宏大,人物超万,形形色色,牛马牲畜过千,姿态各异,景象壮观,充分展示了康熙南巡时的盛况,享有“中华第一长卷”之美誉。
《康熙南巡图》全图共分十二卷,每卷长度横约10-20余米不等,纵约60余厘米,堪称当时最长的宫廷画卷珍品。画面从北京永定门开篇,展现康熙第二次南巡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各卷明细及下落如下:
第一卷:横15.55米,描绘沿途为北京永定门至南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二卷:横13.77米,描绘沿途为平原至济南府,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第三卷:横13.93米,描绘沿途为济南至泰安,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第四卷:横15.62米,描绘沿途为山东至江苏段,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第五卷:信息不明,下落不明。
第六卷:横15.55米,描绘沿途为江苏常州,原藏北京景山寿皇殿,1900年流落法国,后被人分割七段后散佚,经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十多年努力寻找,2020年各段都已发现并终成完整一卷,该卷目前属于私人收藏;
第七卷:横21.95米,描绘沿途为无锡至苏州,藏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
第八卷:横19.65米,描绘沿途为苏州至杭州,至今下落不明;
第九卷:横22.27米,描绘沿途杭州钱塘至绍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十卷:横25.59米,描绘沿途为句容至南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十一卷:横23.13米,描绘沿途为南京至金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十二卷:横26.12米,描绘沿途为北京永定门至紫禁城太和殿,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南巡图》吸收《清明上河图》等传世书画名作的精华,并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有所突破,是清初宫廷绘画中的珍品。其以康熙南巡江南路途为线索,对康熙出巡过程进行“起居注”式的记录。各卷分段描绘出巡沿途重要的山川、城郭、风物、官民等,也将康熙皇帝的功绩映于纸上,画卷皇家气象恢弘,是清初康熙年间中国社会百科全景图,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康熙南巡图》不仅正本遭遇散佚,绘画瑰宝蒙尘,就连当初绘制时的草稿本,也成为各大收藏机构的抢手宝贝。草图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稍有尺寸差异。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康熙南巡图稿本的第十卷,沈阳故宫博物院有稿本第十一卷,南京博物馆有稿本第七卷,第八卷和散页三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