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祖印寺

标签:
旅游地理佛学历史文化 |
分类: 海岸、海岛(中国海疆) |
祖印寺位于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历代几经辗转与修葺,形成如今舟山本岛规模最大的佛寺,号称“翁洲第一古禅林”。

祖印寺旧名“蓬莱院”,俗称“宋朝宫”,据载,该寺原坐落于蓬莱乡朐山(岱山县衢山岛斗镇)的南陀岙,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祖印”额,改现名沿袭至今。南宋嘉熙二年(1238),邑令余桂迁寺至治所东南(现址),与普陀山接待寺合并为一,成为昌国县城主要的佛事场所,也成为赴普陀山朝圣之众的必经转驻之地。
祖印寺迁寺至治所后,经高僧相继开法主持,弘传佛法,元代时声誉鹊起,香火鼎盛。明代后,屡毁数兴,后大殿曾一度作为纪念舟山参将张可大和徐一鸣的“张公祠”与“徐公祠”。清初闭关海禁,岛民内迁,城垣尽毁,寺院殿宇亦毁于兵燹,惟大雄宝殿巍然不动,时人传为神异。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海总镇兵蓝理募资修复,同治年间,募资扩建,宣统元年(1909),工商巨子、邑人朱葆三捐资再次重修,购置进口铁杪木为主要木料,现有建筑中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钟楼以及东厢房等均为当时所建。1949年后,寺院被当作粮管所和盐业站的仓库,虽佛事中断,但寺院幸存。1982年,祖印寺被列为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舟山市迁出粮库,修复寺院殿宇,改作市博物馆之用。1994年,博物馆迁出,祖印寺被批准为开放寺院,恢复佛事活动。2003年,祖印寺对年久失修的后大殿、东厢房等进行整修。
祖印寺历史上经过多次修整与扩建,鼎盛时达到两进三大殿、东西两边厢房分四排三十六间的规模。现存寺院占地51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12平方米,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左右分列有钟楼、鼓楼、厢房、斋堂等。除正三间系为近年重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