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城-庆城县博物馆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地理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庆城县博物馆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中街,主要陈列介绍庆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物精品及珍贵历史资料,是一家综合性国家三级博物馆。





庆城县博物馆创设于1984年,2007年建成新馆,占地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馆藏文物近6000件,涵盖庆城地区上下10万年的历史。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53件,三级文物283件,尤其唐代彩绘陶俑更是藏品中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庆城县博物馆内设庆城历代文物精华、唐代彩绘陶俑、石雕石刻、岐黄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古生物史前史等展厅,收藏各类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器、钱币、名人书法作品等。
明代摹刻黄庭坚《云亭宴集》石碑,高225cm,宽77cm,厚21cm,明嘉靖三十七年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陈风摹刻立石,行书五言古体诗。诗云:江静名花竹,山空响管弦;风生学士尘,云绕令君筵;百越馀生聚,三吴远接连;庖霜刀落鲙,执玉酒明船;叶县飞来舄,壶公谪处天;酌多时暴谑,舞短更成妍;惟我孤登览,观诗来究宣;空馀五字赏,文似两京然;医是肱三折,官当岁九迁;老夫看镜罢,衰白敢争先。
《云亭宴集》碑诗句优美,书法艺术洒脱、豪迈,运笔圆、挺、硬,表现出作品气势与力的完美结合。虽为碑刻,但刀刻斧凿却掩盖不住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种本乎天性的真情。
祭红釉瓷瓶为明永乐、宣德年间作品,通高37cm,口径15.5cm,底径14cm。造型古朴憨厚,圆唇、敞口、圆肩、直腹下收,平底。通体施祭红釉,釉质肥厚,釉色晶莹透亮。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古时皇室常以其作祭器,故此得名。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常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掺入釉料中,成品稀少,故此名贵,倍受珍爱。
元代铜火盆,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4厘米,口径48厘米,腹径34.5厘米,重8250克。整体由炉盘、火罩、铜釜、釜盖四部分组成。炉盘平沿深腹,圜底,人字形三足。火罩为三云形足,罩面正中开直径18厘米的圆口,用以放置铜釜,四周以“卍”字形连续透雕纹饰组成。铜釜敛口,口外向下3厘米处有平行宽沿一周,深直腹,圜底。釜盖顶部隆起,上有柱形手柄,外沿下斜折与釜紧扣,子母口。该火盆构思精巧、造型精美、保存完整,集取暖、烧烤、煲汤为一体。多为元代贵族所用器物,对研究元代贵族生活习俗有重要借鉴意义。


骆驼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工具,以超乎寻常的生物特性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2001年4月,庆城县城北赵子沟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通过释读墓志,该墓为唐游击将军上柱国穆泰之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2件,其中3件彩绘骆驼俑造型细腻,形象栩栩如生。
“三孔玉刀”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刃长42厘米、背长40厘米、宽9.7厘米、厚0.6厘米,重685克。玉刀是由石刀发展演变而来,随着时代发展,其用途也逐渐变为礼仪、仪仗的象征和标志。玉刀通体扁平,肩窄刃宽,首宽柄尾窄,两侧对称,双面平滑,近肩处有等距且排列成一线的三个圆孔,玉质灰白相间,局部有白色沁。磨制规范,抛光精细,无使用痕迹,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礼制用器。
新莽铜诏版为一件汉代文物,是王莽建立新朝时遗留下来的紫铜诏书,国家一级文物。“新莽铜诏版”长27.5厘米、宽25.3厘米、厚0.7厘米,重950克。该“诏书”以紫铜铸造,呈正方形,正面阴刻篆字9行,每行9字,共81字,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自右至左依次为:“黄帝初祖德沛于虞 虞帝始祖得沛于新 岁在大梁龙集戊辰 戌辰直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正号即真 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同律度量衡稽当前 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约公历5月6日至6月5日) 初班天下万国永尊 子子孙孙享传亿年”。该“诏书”对于研究王莽篡位的史实和统一度量衡的托古改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依据。目前全国范围内出土仅此一件。
“穆泰墓彩绘描金天王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文物,通高120厘米。2001年唐游击将军穆泰墓出土。天王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天王俑是唐代出现的俑类,是在武士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对随葬,置于墓门两侧。
该俑泥质陶彩绘。通高1.2米,身材魁梧,肌肉健美,一手握拳上举,一手按胯,立眉虎目,牙咬下唇,戴头盔,身披铠甲,铠甲上饰龙首护膊和护镜,富贵华丽,足蹬靴。双足一踏卧牛,一踏卧羊。牛仰首曲肢而卧,奋力挣扎,羊则显得温顺服帖。该天王俑制作技术娴熟,天王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着装和谐一致,是唐代陶俑中的杰作。
彩绘镇墓兽 唐代。2001年庆城县城关镇唐游击将军穆泰墓出土。泥质陶彩绘,通高102厘米,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人面者。弯眉大眼 ,翘鼻阔嘴,下唇微凸,表情怪异,头顶一螺旋形角,两旁各置一扁平小角,两扇形大耳,前肢直立。兽面者,怒目圆睁,狮鼻阔口,呲牙作咆哮状,龙角牛耳,顶插火焰。二兽全身施红白黑等彩,前肢直立,后肢蹲坐于平台之上,刻画细腻逼真,从侧面看作品呈三角形,显得颇为稳健,同时又静中寓动,凸显威猛之势。
彩绘黑人俑为唐代文物,穆泰墓出土,通高50厘米,最宽处25厘米,底座长15厘米,厚2厘米。其人皮肤黝黑,长发垂至颈部,发稍上卷,上扎以桔黄色头带;高眉深目,圆眼尖鼻,颧骨隆起,两腮干瘪,下唇凸起,络腮胡须茂密;头戴圆形帽,耳戴尖形耳坠;身着灰白色团领紧袖偏襟长袍,腰系黑带,臀部缀圆形皮囊,前裾交扎于腰带,后裾下垂至膝窝;两臂屈肘高举,头略偏右,目视右拳,神情专注;下穿紧身豹纹裤,足蹬黑色皮靴,呈丁字步站立于长方形底座上。该俑制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于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本文拟对这件彩绘黑人俑所体现出的人种及其来源进行研究和探讨。
八角纹彩绘陶壁为汉代文物,出土于庆城县玄马镇柏树村,其状为圆形,器径17厘米,孔径8厘米,厚0.7厘米,重241克。陶壁内孔边缘和外缘饰一圈红色,在红色之上又叠饰一圈白色。在壁肉部分,则又用白色颜料勾画相连的8个等腰三角形呈放射状排列,类似于八角纹。三角形内部为蓝色,在蓝色之上绘有葫芦状的卷云纹。壁肉其他部分则用白色颜料所绘的乳丁纹来填充。

石矛为新石器文化产物,常山下层文化,1999年出土于庆城县桐川乡何家山。通长23.8厘米,宽7.4厘米,厚1厘米。质地为石灰石,青灰色。系薄石片磨制,两面光滑。上端矛头呈三角形,略短,前锋尖圆,两侧双面磨出弧形刃,刃口锋利。下端骹部稍长,内端一角残缺。系安装于木柄上的刺杀武器或投掷式狩猎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