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香包艺术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男耕女织”的显著特点,妇女们在织布缝衣之余,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描绣成手工艺品,以增添生活的乐趣,香包就是由此产生并流传下来。






香包古名“香囊”,又称“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等。庆阳地区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作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据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2300多年,《黄帝内经》载:“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渐成习俗”,草药被称“香草”,而药袋则成为“香包”。战国时期,屈原《离骚》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明香包在当时已成为佩饰。汉代,《礼记》载:“男女未冠笄者……衿缨陪容臭”,“容臭”即为香包。唐宋时期,香包演化为“香囊”和“荷包”两种,前者填充香草成为女性专用品,而“荷包”则为男士“盛手巾细物”之用。至明清,香包发展成配饰或馈赠亲友的佳品。清代,香包成为爱情的信物。近代,多是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为祈福辟邪。近些年来,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复兴,庆阳市被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其制作技艺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刺绣珍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七彩丝线手工精制而成。其造型丰富、图案精美、淳朴典雅、芳香浓郁,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祈求福寿平安、子孙繁衍、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其用料简单,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其不仅具有精美的外表,根据不同的装饰功能,内部装填不同的香料。传统图样大致分为天地阴阳图样、富贵吉祥图样、多福多寿图样、爱情繁衍图样等。式样以香包为主,还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其中,“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线盘类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立体刺绣类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风和手法奇特而著称,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以及“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其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艺人随心而就。审美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与专业美术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