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庆阳剪纸”艺术展
(2023-05-15 08:39:02)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庆阳剪纸”艺术展位于庆阳博物馆内,主要陈列展示庆阳“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该艺术形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剪纸”俗称“绞花花”,起源于两晋,成熟于唐代以后的各个时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取材宽广,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灵活,剪纸技艺娴熟,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与中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庆阳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艺术就已出现。至隋唐时代,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由于庆阳地处陕甘宁交界地带,相对闭塞,较少受外来文化影响,以鱼、龙、蛇为图腾的原始文化传承,以及两汉时期的一些传统民俗和图样,都蕴藏在庆阳剪纸中流传下来。这在全国民间剪纸中是绝无仅有的。
庆阳剪纸揭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阴阳哲学的奥秘,是远古阴阳哲学观念的载体,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揭示了远古文化的奥秘,独特的审美意识。其种类繁多,因用途不同而内容各异,通过对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热爱和追求。
庆阳剪纸色彩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迭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为了线条丰富多变、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运用了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田禾纹、月牙纹、水纹、花纹等剪法,她们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把生活剪得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而富有诗意。